过零丁洋三年级古诗(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诗词赏析)(1)

一、整体感知

《过零丁洋》是作者文天祥的代表作,是他在被俘次年(1279),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诗歌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巧妙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全诗气势磅礴,情调高昂。

二、内容理解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淮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三、写作特点

慷慨陈词,以诗述志。

《过零丁洋》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诗人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心,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颠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四、问题探究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这两句诗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作者历经艰难困苦,痛苦地目睹国家倾覆,屈辱被俘后,决意以死报国。这两句诗表达了他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在词性、语义和平仄上的对仗十分工整。全句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堪称诗史绝唱。

2、《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