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1)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2)

按钮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古人为人、处事、修身,都有独特的章法:一静、二平、三忍、四让、五淡。

说透了古人的大智慧。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3)

《道德经》里讲:“清静为天下正。”

万事静中求,人也要从静上下功夫。唯有静,方能沉淀下来。如果内心时常烦躁,思绪时常混沌,什么都看不清,便总也理不清眼下的烦恼。

作家米贝尔说:“有恬静的心灵才能够把握自己,有稳定的精神才能够指挥自己。”生活就像一场拳赛,心浮气躁,就容易自乱阵脚。冷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理性地分析现状,从而有条不紊地解决眼前的麻烦。

静气,是褪去心中的浮躁,看清事情的本质。

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遇事就乱了分寸,只会让自己举止失常,进退无度。而遇事能够不慌不忙,平心静气地面对一切的人,心里有根,知道生活中所有突如其来的难题,其实都有它的应急方案。

守静,好事便能不请自来。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4)

《庄子》里有一则比喻:白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身上的羽毛也一直都是洁白的;黑乌鸦的羽毛永远都是黑色,也不是因为它整天滚在黑色染料里。

天鹅的白和乌鸦的黑都是出于本然,不是苛求的结果。

《菜根谭》中讲道:“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世间总有不平事,守住一颗平常心,面对别人不攀比,面对自己不苛求,安安稳稳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很多事情,当我们做出了选择,只管去耕耘,去竭尽全力,即便最终没有如愿以偿,至少也做到了了无遗憾。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会减少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巨大的落空感。

王小波曾说:“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承担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怀平常心,行平常事,交平常人。享受平淡真实的生活,便是幸福。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5)

忍是大人的气量,忍是君子的根本。

《百忍歌》里讲:“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忍,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与人为善的真诚。

清代人张潮曾在《幽梦影》中写道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要求自己要像秋风一样严厉,而对待别人要如春天般地给人温暖。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地对待他人、包容他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

一个人要想成事,一定要有过人的肚量。真正的强者,往往都是“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之人。他们不是不会发怒,而是练就了一颗能容忍的内心。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人生在世,能包容一切,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行事周全。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6)

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人,曾先后高中进士。张家的第三代张若霭,又高中探花。张廷玉替儿子请旨,主动让出探花的席位。

雍正说:“朕选才公允,并未因你们是父子而徇私。”张廷玉却说:“三年一次殿试,人人都盼望金榜题名。臣已身居高位,今儿子又登一甲。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

雍正大为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张氏一族却也因此得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重用。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

俗话说:“让一步,宽一分。”在狭窄的路上行走,如果争先恐后,人人都有堕入深渊的危险。而让出一点余地,留给他人走,日后也是给自己留了出路。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都不是无可替代的。唯有谦让的气度,别人无法效仿。宁吃小亏,不惹大怨,这才是长久的处世之道。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7)

古时,有位老师父晚年隐居,不问俗世。

吃饭时,桌上只有一碟咸菜。有人问他:“只吃咸菜,不觉得太咸吗?”老师父答:“咸有咸的滋味。”

饭毕,老师父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又有人问:“只喝开水,难道不觉得寡淡吗?”他笑笑说:“淡有淡的滋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纠缠。所谓,心是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清净的状态下,内心才能有超脱尘事的豁达。也只有在淡泊宁静的环境里,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繁华难得久,平淡才是真。到了这个年纪,便会明白,人生的境界,处事的态度,就是从慌张走向从容,由浮躁走向淡泊,如此才能找到最踏实的幸福。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做什么事,修身都排第一位。

人生下半场,愿你我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到一静、二平、三忍、四让、五淡,从容自洽,过好此生。

夜读每日一悟(夜读一静二平)(8)

主播:良炜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