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

引言—名字由来

南朝齐置南安县,北齐置衡州。隋开皇五年(585年)为黄州治,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1952年析黄冈县西部置新洲县,属黄冈专区。以县治新洲镇得名。新洲之名,与州治变迁有关。隋改衡州为黄州,以与南朝梁所置黄州有别,名其治所为新州。建县时因处举水平原,州字加水旁,改“州”为“洲”。

新洲今为湖北省武汉市下辖区。

长江图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2)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新洲南部边界。

涨渡湖

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紧邻长江,是长江中游地区距长江最近的一块湿地,湖面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6公里,湖底高程17.7米,最大水深2.3米,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米。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3)

追朔涨渡湖,远古时为古云梦泽的边缘,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一派水乡泽国,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湖中的岗地则成为一个个湖嘴、孤岛、沙洲、泥滩、沼泽。面积达280平方公里,入湖水量约30亿立方米,鱼类82种。数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故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涨渡湖。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4)

史载,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区。元、明之季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人丁日趋兴旺,百业进展,湖区遂呈一派“鱼米之乡”景象,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涨渡湖不是湖,名“断天河”,为长江东支河道。有西汉古墓群和乌龙镇旧址,还是鄂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陈少敏、郑位三、张体学、刘西尧等老一辈革命者在湖中芦苇荡里生活战斗过。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5)

凤娃古寨

凤娃古寨位于新洲区凤凰镇318国道旁,距武汉中心城区65公里,是一家集古建展示、民俗体验、古玩交流、休闲度假、国学养生、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园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和最大的民俗藏品展示基地,规划面积1800亩,拥有乡喜楼、国学堂、陶瓷村、郭府、陶睿御医、酿酒坊、戏院、四君子园、博雅轩、紫云轩等20余座明清古建筑;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长廊展示着数万件民俗藏品;石来运转园是古玩和玉石的鉴赏、交易基地;戏院、民俗风情街、农耕体验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6)

问津书院

新洲孔庙即问津书院,坐落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民间俗称“孔庙”,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书院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问津书院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被载入《中国书院志》。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7)

问津书院历经千年,风雨无阻。其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传播儒学文化。问津书院自古倍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在弘扬儒学、传播知识方面取得过辉煌成就。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8)

书院讲学活动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亲临书院,讲学布道。历朝出自问津书院的举人、进士、名儒、要吏,不计其数。问津书院讲学活动,自宋至清,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9)

明清两朝的中叶,讲学活动达到了巅峰。明万历年间还在河南的商城建有问津书院分院。清康熙、嘉庆皇帝曾分别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额。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翼轸先生也为书院题写了“问津书院”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牌匾。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0)

报恩禅寺

报恩禅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青龙山南麓、道观河水库北岸,占地面积134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全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观音殿、玉佛殿、法堂、斋堂等组成。整个寺院依山临水,层层迭起,庄静肃穆,雄伟壮观。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1)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2)

玉佛殿内释迦牟尼卧佛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法像逼真、安详,静卧于高榻之上,法像长5.7米,高1.5米、重9.7吨,为楚天第一汉白玉石卧佛。大雄宝殿内,诸佛及众菩萨法相巍峨,或坐或立,或参禅,或说法,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楚天第一大殿。禅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梁武帝萧衍天监(公元502年-519年)年间,南宋时,宋徽宗赵佶宣和(公元1119年-1125年)年间更名为神霄宫,后又复改为报恩寺,由丞相李纲书寺名匾额。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3)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4)

南宋宰相秦桧的弟兄秦梓隐居溧阳报恩寺旁,于是报恩寺也别称秦公寺,进士出身的秦梓长子秦火育作了《报恩禅寺碑记》,可惜碑记未能流传下来。报恩寺自南朝梁天监年间始建至今已历约1500年,移至今溧城城外黄家村也历900余年,尽管迭遭兵燹后屡毁屡建之举,仍可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5)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6)

新旧两寺重建于1994年,新寺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新寺留有文物石乌龟,石乌龟是用作碑座之物。因上面已无碑石,故不知何年何月遗留文物,现移置于天目湖区报恩寺内,今载《重修报恩寺记》。

民俗文化—高跷亭子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7)

原先表演“高跷亭子”的道具有八座,分别叫白鹤亭子、蚌亭子、五星亭子、三星亭子、烟袋亭子、花伞亭子、香盘亭子和侧翻亭子,是专为纪念八仙设计表演的,后来逐步演变为节庆活动。

非遗文化—高台狮子

高台狮子民间杂技,表演时至少用五张八仙桌重叠。具体做法是:第一张桌足向下着地,桌面向上;第二张桌面与第一张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张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叠,形成一个约5米的高台,也可架七张、九张,甚至十一张,一般是架五张。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8)

表演者三人,一个装拌胖和尚,一个装拌瘦猴,分别和尚面具和戴猴面具。由瘦猴与胖和尚在高台上表演挑逗、嬉戏等滑稽、惊险的动作。最后由一人披狮皮上去“封顶”。形成由瘦猴、胖和尚、狮子在约五米高不足一平方米的高台上表演惊险动作而将表演推向热潮。另由二人“吊桌子”起平衡桌子、保护表演者的作用,另由四人分别打击大锣、钹、二鼓、马锣以营造气氛,控制节奏。

地方特产—城楼寨茶

城楼寨茶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城楼寨的特产。城楼寨茶产于新洲区旧街城楼寨,外形扁平直,色泽黄绿,富含有机质,滋味高爽醇厚,有“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之说。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19)

城楼寨位于旧街街东南面,海拔345米,为全镇之最高点。此地有群山,有水库,有河流,山水相伴,此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这里有太平天国时期修建的石寨如城楼一般,品茶人士就将此茶冠名为城楼寨茶。

地方美食—臭羊肉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羊者,祥也。《诗经·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羊,以鲜嫩肥大为美。但以臭为美的,全国估计这里独一份。

涨渡湖问津书院(涨渡湖问津书院)(20)

臭羊肉首先,必须是山羊肉,其他的羊肉还不行,然后挂着风干到暗红色,有稍微的臭味,肉质带着纹理,像这样的羊肉做出来的才是美味。一般情况下,要做之前必须切好,用淘米水浸泡一夜,到第二天的时候用清水洗净,开水沓掉血水,然后放入砂罐,加入生姜,花椒,八角等调料,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味道偏重一点,用大火烧开,中火熬到羊肉九成熟后加入萝卜小火熬至萝卜熟透即可。

后序

新洲地处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郊,周属邾国,战国归楚,秦入南郡,民国时为黄冈县之西乡,俗称“岗西”。“岗西”从黄冈县析置,以域内新洲镇之名设新洲县。

大美湖北、大美武汉、大美新洲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