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二类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剖析与思考)(1)

日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了八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这八起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深刻剖析这八起典型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案为鉴,主动对照检查,引以为戒,这对于坚持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作风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二类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剖析与思考)(2)

案例: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政府党组成员、原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陈跃履职不力、弄虚作假问题。陈跃在负责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工作中,推动项目建设不力,截至2019年7月全县达到入住条件的移民住房仅有584套,与任务数相差740套,实际搬迁户和搬迁人数只占总计划的24.24%和26.17%;同年6月,上报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数据时,陈跃明知工作实际进展与工作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却要求职能部门按住房主体建设完成率100%上报。陈跃工作怠惰,弄虚作假,对岑巩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消极负面影响,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职务。

点评:

所谓政绩观,是指人们对政绩的总的看法。政绩观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格局境界。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成败。领导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间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的追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政绩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引导着我们去思考该为谁而建立政绩,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以及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政绩。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党员干部为了追求政绩或个人利益,欺上瞒下假作为,用种种虚假手段欺骗组织,给党内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有的上报数据“三分靠统计、七分靠估计”;有的摆成绩滔滔不绝,讲问题蜻蜓点水;有的热衷于“面子工程”,喜欢做“水分”文章;有的为应付任务指标,糊弄检查,玩“数字游戏”;有的在工作中报喜不报忧,对所在地方、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问题遮遮掩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政府党组成员、原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陈跃,主要就是履职不力、弄虚作假问题,充分反映了其政绩观的扭曲。

施政之要,重在实干。政绩上弄虚作假,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树立正确政绩观,就要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不能弄虚作假。要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要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以问题为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下到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当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实践中增强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遏制弄虚作假之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进一步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标准。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从多个维度考察考核干部,真正让那些埋头苦干、忠诚干净的干部得到褒奖重用,让那些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干部失去市场,对坚持原则、敢于说真话的同志,要支持、保护、鼓励。同时,加大对弄虚作假党员干部的惩处力度,对凡因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或骗取荣誉、地位、奖励、其他利益的,凡因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的,都要依纪依规严肃问责追责。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更多党课见《党课参考》)

责任监审:杨安军

审核:肖华智 冉彪

编辑:王耀东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二类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剖析与思考)(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