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彧希 罗之飏1秒是多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世界最小的钟排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世界最小的钟排名
川观新闻记者 张彧希 罗之飏
1秒是多久?
滴答、滴答、滴答……
你听,刚刚已经过去了3秒。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秒为什么是滴答,而不是滴答滴,或者滴答滴答?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有了最新回答:
铯133震动9,192,631,770次。
这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滴答”——1秒的“长度”,也是历时一百多年研究后,科学界目前能给出的最精准的定义。
成都有一家企业,造出一台钟,可以按这个定义来计时。不对,应该是计秒、计毫秒、计微秒、计纳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准时的钟。
这台钟养在深闺,藏在实验室里,安放在通信机房,很少人见过它,但它又无处不在,在宽带里,在手机里,在卫星里、在通讯基站里……
刚刚,我才用它来打了一通电话。
1
为什么会有1秒、1分,或者1个小时?
我们需要说说时间的起源。
人类在发展文明中,逐渐将太阳东升西落定为1天,地球用365天绕太阳公转一周定为1年。
但是,这不够细,于是又将1天分为24小时,1小时分为60分钟,1分钟分为60秒。
由此发明出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定义,来作为人类观察世界、认识自身的一个工具,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想想看,没有时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发明出时间这个概念,就需要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人们尝试过很多工具,比如水钟、日晷(注:guǐ)、机械表、石英表……
但是它们都不够准,或者说,在某些领域应用时不够准!
比如发射卫星,它依靠速度为光速的电磁波对卫星进行实时的精密测量,你不能掐表倒数3、2、1……因为一旦有误差,哪怕是万分之一秒的误差,乘以光速,就可能——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精准到极致”的计时工具。
1879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工程师开尔文勋爵(原名:威廉·汤姆森)提出了一个概念:用原子或分子的跃迁来作为频率基准,从而作为时间基准。
比如,氨分子在两个物体间跃迁来回10次作为1秒;氢原子在两个物体间跃迁来回50次作为1秒……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这只是我们打个比方。
为什么开尔文勋爵的理论可行呢?因为科学家发现,原子能级跃迁有着最稳定的频率,几乎不受温度、压强影响。
这意味着,用这种方式计算的时间,会非常准!
不会因为天冷,“表”冻上了,或者海拔高,“表”走不动了……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做出了第一个“分子钟”,用的是氨气的能级跃迁。虽然受制于技术发展程度,这个分子钟还没现代石英手表准,但实际验证了开尔文勋爵的设想。
二战后,美国国家标准局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都宣布,要以原子共振研究为基础来确定原子时间的标准。
194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现为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使用的依然是氨原子。
在随后的研究中,科学家转而使用振荡更短的铯,并改进了设计。1964年,铯原子钟已经变得极为精确,6000年才会有1秒的误差,以致于在1967年,第13届度量衡大会上,科学界确定在铯原子振荡技术基础上制定SI秒——
即1秒=铯133震动9,192,631,770次。
从此,全球的计时系统不再以天文学技术为基础,进入原子时代。
2
估计看到这里,不少读者已经感到头晕。
这到底是什么?
我们再说说铯原子钟的运行原理。
先来说一个常见的东西——石英表。相信不少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人,手腕上正戴着一只。
不管它是价值几万的奢华品牌,还是街边几十块钱一只的便宜产品,它的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
一个石英手表内部有一个石英晶体振荡器,这个晶振输出10MHZ的信号,意味着这个晶振输出的电压每秒改变一千万次,于是做一个计数器对输出电压计数,一千万次了就让秒针动一下,就这么简单。
所以钟准不准,其实就是输出电压的频率准不准,比如这个10MHZ的石英表,假设有1HZ的频率不准,那么每一千万秒就会差一秒,也就是11天半差一秒了。
你的手表产生这一点点误差,当然不会对你带来太大影响。但如果是天文观测、航空航天、卫星发射、宽带网络……就是不允许发生的错误。
那铯原子又是干什么的?其实,不管是铯原子,还是氢原子、铷原子,原子钟都是利用原子跃迁的的能级差为基准信号,来校准晶体振荡器频率,以使其输出标准频率信号的一种电子装置。
这一锁定的频率被9,192,631,770除,就得到常见的现实世界需要的每秒一个脉冲。
相信看到这里,已经有读者完全懵了!
要明白这个原理,估计至少要有个物理学博士学位,所以,记者本人也不懂。
因为我们也没有博士学位(未来也不会有)。
于是,我们找了个“懂行”的人——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曹远洪博士,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期研究各类原子钟,主持了铯原子钟国家重大科研专项。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世界上能研制出铯原子钟的国家很少,只有美国、瑞士、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在长期技术封锁情况下,中国能研制出铯原子钟的企业堪称凤毛麟角。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国内该领域唯一的上市企业。
他们走了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以“磁选态”方案研制铯原子钟,就是利用磁铁产生的强直流磁场,来实现对原子的选择。
以上这段不懂也没关系,曹远洪说,你只需晓得一个关键点:这种方案需要两块笨重的磁铁,以及一个叫做电子倍增器的东西。
这个电子倍增器,需要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工作10年;机械加工需要做到微米量级,并保证10年以上不发生形变。很遗憾,这种制造工艺和倍增器材料,我国还未掌握。
所以,在过去,我国的铯原子钟始终依靠进口,甚至,有钱也买不到;即使买到了,规定你用在哪里就只能用在哪里。
成都天奥可谓另辟蹊径,杀出一条血路:采用先进的“光抽运”方案,简单地说,就是用激光激发原子,这不仅使原子利用率大大提高、原子钟寿命成倍增加,而且——
可以彻底和磁铁与电子倍增器“SAY GOODBYE”!
2015年,国产铯原子钟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又经过几年持续发展,现在国产铯原子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几十万年不会有“1秒”的误差!
3
其实说到这里,还有个重要信息没有介绍。
这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现在,请打开手机,看着时间——
1秒、1秒、1秒,时间正在往前转动。
前面我们说过,正因为铯原子钟的发明,1秒,被确定为铯133震动9,192,631,770次。
但此1秒非我们看到的1秒,或者说,不完全是。
现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70个实验室里,一共有400多台原子钟在运转。国际计量局会定期收集它们的数据,结合经认证的少数几个国家计量院的基准原子钟数据,综合计算出国际原子时(TAI),并基于此产生协调世界时(UTC)。
又称世界统一时间。
这就是你看到的每一秒的由来。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每一秒背后都有铯原子钟的贡献。
铯原子钟每一秒的时间长度可以保持“万年不变”,但地球因空间尘埃、磁场风暴、太阳风、月球引力等原因,自转的速度没法保持“万年不变”。
科学家计算出,地球自转每天大约减慢两毫秒。
因此,1972年的一项国际协议规定,原子钟要定期调整,使之与地球自转同步。
比如在2008年12月31日晚7点前,科学家们就将世界各地的原子钟都提前了一秒。
所以,当时我们手机上的时间,其实在“变”,只是很难觉察到。
让我们继续打开手机,给朋友打一个电话。
这时,你讲的话,通讯商会通过电脑生成数据包,传送给另外一台负责接收的电脑。
要想接收电脑能识别出你的话,两台电脑必须完美同步。
即两台电脑的时间必须“分毫不差”!
这时,通讯商就需要配备原子钟,来保持电脑之间的时刻完全同步。
来实现你讲的“同时”,他正在听。
这样才能在同一时间在通讯频道上传输大量的通话,并彼此识别。
其实,技术发展到今天,不仅铯原子,氢原子、汞原子、铷原子、锶原子等都在被用于研制原子钟。
所以有一天,我们眼中1秒的长度,可能还会变!
正如物理学界那句名言——
“把小数点往后挪一位,你就会发现新的真理。”
铯原子钟还有非常广的应用场景,读完这一期,我们才算摸到了门槛。
下一期,我们将走进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距离揭开铯原子钟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