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外公”、“外婆”们都开始自称为“爷爷”、“奶奶”了。不知道为什么,是他们觉得外公外婆的称呼不好听,还是觉得没有爷爷奶奶亲呢?总之我是无法理解的。难道小学课本里教我们的称呼(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爸爸叫外公)有什么问题吗?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人,除了我爸我妈,就是我的外婆了。我的爷爷和外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的奶奶比起我的外婆来并没有显得更亲,相反我好像不太喜欢我奶奶,可能是因为她也没外婆那么疼我吧(我奶奶有点重男轻女)[捂脸]。

外婆文案短句干净治愈:外婆(1)

从小到大,外婆家一直都是我最留恋和向往的地方。读小学时,我有个习惯,每天放学一到家,必须立马在厨房或堂前见到我妈妈,见不到她我就会立马到房前屋后甚至菜地和池塘去找一通。这时姐姐就会逗我,说妈妈去外婆家了。看我失落抓狂的样子 ,姐姐就躲在一旁偷笑。因为外婆家比较远,妈妈要是真去了外婆家,那至少要到傍晚才能返回。我们家兄弟姐妹较多,家务事缠身的妈妈其实平时是很少有空回娘家的,除非有人捎口信来说外婆病了。姐姐也知道外婆家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所以总是拿这个逗我,大多数时候我是不相信的,但偶尔真会被她逗哭的。那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我才有机会去外婆家。外婆离我家有十来里路,且大半都是乡间小路,走一趟至少要一个多小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们家只有一部永久自行车,那是爸爸和大哥的专利,再说那时我还不会骑车[害羞]),所以我们平时很少去外婆家。但是,每到大年初一,哪怕天再冷,哪怕刮风下雨,甚至下大雪,我和弟弟都不会睡懒觉,一定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和妈妈做的新鞋子,吃完妈妈煮的甜酒(南方自家用糯米酿的米酒)加鸡蛋,聆听完爸爸妈妈的一番叮嘱后,便高高兴兴地向外婆家出发了。一路上我和弟弟兴奋极了,时而小跑,时而快走,再累都不舍得歇一下,有时真恨不得能长一对翅膀直接飞到外婆家。在离外婆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段长长的斜坡,每当走到那段斜坡下面,看见外婆家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我和弟弟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甚至一路小跑来到斜坡上。这时,我们就能看见,梳着光滑的巴巴头,身材瘦弱,双手拢在腰间围裙下,捧着个小火球的外婆,挪着三寸金莲的小碎步笑眯眯地迎上前来。“伢嘞,哎哟!我的小儿啦,你俩累了吧,咦,都出汗了呀,跑那么快干嘛呢,外婆家也搬不走……,快来歇歇,喝口水,吃点糖……”。外婆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放下小火球就去房间拿吃的喝的了。“耶?奶奶啊,哪家小伢子这么早就来拜年了呀?” 家门口路过和串门的邻居总是望着我们笑嘻嘻地说着话,也算是和我们打招呼了,我和弟弟只是红着脸怯怯地笑着。“这是我大女儿家的两个小的,我小外孙子和小外孙女哟”。每年这时,我都能听见外婆一边说着同样的话,一边从房间里往外挪动着她的三寸金莲,手里捧着一堆好吃的,咧着嘴开心地边说边笑。外婆家住在村子的入口处不远,门前十几米开外就是条大路,整天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那是全县最大的村庄,方寸之间住着几百户人家,有几千人口,还有一所小学。村里除了一条大路和过道,几乎是屋挨着屋。过去没有计划生育,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五六个孩子,所以村里的小伙伴特别多。而且离村不远处有一座矿山,那里除了矿山职工, 还有不少居民。当时矿山的效益非常好,每到过年,矿山几乎天天晚上都会放电影,这也是吸引我和弟弟的地方。记得那时的每年正月,我和弟弟都是初一去,十五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因为正月十六icon要开学了。期间爸爸和哥哥姐姐来外婆家拜年总会崔我们几次,但从未生效[偷笑](妈妈在家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奶奶和随时准备招待客人,所以正月的前半个月她几乎没空回娘家拜年)。外婆知道我俩舍不得走,总会说:“伢嘞,开学了,年也过完了,你俩先回家好好念书吧,等放假了再来玩”。就这样,直到我上了初中之后,转学到了外婆附近的中学(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长住外婆隔壁,打个招呼就转过去了),几乎天天都能见到外婆,才开始改变,过年不再常住外婆家了,拜完年当天就回家。后来我工作了,外婆年纪更大了,生病卧床成了常态,我周末也经常骑车去看望外婆。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头,我敬爱的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虚岁)。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伤心,尤其是我,想到那个慈祥和蔼,总是笑眯眯的外婆,我再也见不到了,就伤心不已,哭得是昏天黑地。记得当时我的小舅妈还感叹道:看来疼外孙女也是有用的啊。

我写这篇文字,除了想怀念下我的外婆,也是想说明一个真相,那就是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与被爱。无论是做爷爷奶奶还是做外公外婆的,只要我们足够疼爱我们的孙辈,孩子们也一定会将这份爱加倍回馈与我们,不会因称呼不同而有亲疏之别。大家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外婆文案短句干净治愈:外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