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1)

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并称日本战国三杰,如果说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都是出身优渥的富二代,那么丰臣秀吉的出身,简直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比,那么他又是怎样逆袭成功的呢?

贫苦出身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2)

丰臣秀吉

天文六年二月六日(1537年3月17日),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初名藤吉郎。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是织田信秀的亲兵,本为一贫困农户,母亲阿仲是后来的大政所。父亲木下弥又卫门曾是织田信长父亲织田信秀的铁炮足轻。因在一场战斗中受伤致残,无法再上战场而回家务农,但不久就因伤重去世。无法生活的母亲带着七岁的丰臣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给同村的男人竹阿弥。生下了弟弟丰臣秀长与妹妹阿旭。继父竹阿弥性情粗暴,又因为秀吉生来瘦小,常被人称为“猴子”,因此对丰臣秀吉非常厌恶,叱骂之余还经常拳脚相加。因与继父不和而离家出走。

流浪江湖

由于丰臣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的家臣,少年时离家出走,期间结识了蜂须贺正胜。

丰臣秀吉的出生地尾张,介于京都与偏僻的东国之间,是块肥沃的平原,可说是仅次于京都的先进地带。这个地方商人熙来攘往,因此可以接触各地来的讯息。在这种环境下,丰臣秀吉当然也得到一些商业的资讯,而且他天生聪慧,在旅途中,他将永乐钱换成便于携带的商品“木绵缝针”,然后再将缝针卖掉,获取利润成为旅费。在丰臣秀吉离家出走期间,他在美浓结识了土豪蜂须贺小六,此人后来成为丰臣秀吉的重要将领。

最后,丰臣秀吉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远江国的松下嘉兵卫家中帮佣。丰臣秀吉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帮主人拿拖鞋。由于去武士家工作是他的最大愿望,因此丰臣秀吉工作勤奋,没多久即受到嘉兵卫的重视,将他提拔为出纳管理员。然而好景不长,丰臣秀吉的能干与勤奋受到同事的嫉妒,一大群人经常在嘉兵卫的面前中伤丰臣秀吉,尽管嘉兵卫再三保护他,但阻止不了众人的诽谤,终于在嘉兵卫善意的说明原委之后遭到解雇。丰臣秀吉在松下嘉兵卫家里工作四年,虽然遭受解雇,但是他仍然感谢嘉兵卫对他的提拔与呵护。后来,丰臣秀吉称霸天下之后,他派人去寻找松下嘉兵卫,在远江国久能地方赐给他三万一千石的领地,并任他为大名。

出仕信长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3)

织田信长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丰臣秀吉回到尾张国,投奔到尾张的领主织田信长麾下。以足轻的身份成为了织田氏的家臣。最初丰臣秀吉也只是打杂的仆役,但他的聪明才智得到织田信长的赏识,逐步由仆役升格成为下级武士。深得织田信长喜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升。

永禄三年(1560年)左右,丰臣秀吉成为织田家的足轻组头,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许配给他。永禄四年(1561年),丰臣秀吉与宁宁结婚。讨杀了今川家督今川义元后,织田信长与从今川独立的松平元康结盟,以稳定东部防线,而后回过头来向北攻略美浓国的斋藤义龙。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4)

浅井茶茶

永禄九年(1566年),在多次进攻斋藤义龙失利后,织田信长决定修筑墨俣城,但猛将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先后失利。丰臣秀吉临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须贺正胜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任务,传说墨俣城一夜筑城,进一步得到织田信长赏识,为后世所称道。修筑墨俣后,织田信长将居城迁往离美浓更近的小牧山城。不久美浓发生竹中半兵卫以十七骑轻取稻叶山城的事件,事后半兵卫放弃稻叶山城。得知此事后,丰臣秀吉以“三顾”之礼将半兵卫召至麾下,并借半兵卫之力招降美浓三人众。次年,织田信长出兵稻叶山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斋藤龙兴兵败被俘。此后信长迁居岐阜城,并开始在“天下布武”的名义下开始了统一日本的战争。

炙手可热

永禄十一年(1568年),前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之弟足利义昭来到美浓国寻求援助,于是织田信长便以援助将军家为名出兵上洛。同年,丰臣秀吉改藤吉郎为木下秀吉。元龟二年(1570年),在打败三好家之后足利义昭被拥立为将军。随后织田信长又以违抗将军命令为由出兵越前国朝仓家,织田信长征朝仓义景因浅井长政突袭被迫撤退时,中途在金崎得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丰臣秀吉负责殿后,保护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安全撤离。历史上称之为“金崎殿后”。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浅井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三十七岁的丰臣秀吉因军功受封近江国今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二十二万石,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同时他取织田家名将柴田胜家与丹羽长秀名字中各一字创造出一个新苗字——羽柴,称羽柴筑前守秀吉。

天正四年(1576年),丰臣秀吉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氏,丰臣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柴田胜家和织田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丰臣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天正五年(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跟从织田信长之下,丰臣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与他们战斗。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5)

丰臣秀吉

天正七年(1579年),丰臣秀吉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天正八年(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织田信长诛杀。丰臣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丰臣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鸟取断粮”、“水淹高松城”等著名战役不仅遏止了毛利的东进而且迫降宇喜多直家,甚至毛利也难以招架。

本能寺之变

天正十年(1582年),发生了本能寺之变,46岁的秀吉偶然及早获知织田信长死讯,实行“中国大撤退”。当时织田家有力重臣均不在信长身边,丰臣秀吉则率三万兵力进军备中,正在水攻毛利军高松城。高松城是天然要害,四周都是沼泽。丰臣秀吉的军师黑田孝高建议引水灌城。丰臣秀吉以破格高价动员邻近村民,花了十二天在高松城沼泽地带四周筑起一道三公里长、七公尺高的堤坝,再引进河水,让高松城成为浮在湖中的水城。水攻十天后,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率领一万五千援军赶到,却只能在俯望丰臣军的山上布阵,无法动弹。因为只要丰臣军捣坏堤坝一隅,浊流很可能吞噬整座城。

当时举旗造反的明智光秀于当天写了一封机密文件,派人送至毛利军,要毛利军千万不能投降。不料密使不知道高松城已陷于水攻,西下抵达高松城时根本无法进城,并误闯丰臣阵营被捕。丰臣秀吉于6月3日夜晚十点左右便得知本能寺事变,之后听从军师黑田官兵卫的建议,决定隐瞒噩耗,立即和毛利军讲和。毛利军担忧织田信长会带援军赶来,早就派来使者,只是彼此条件谈不拢,讲和暂时触礁而已。丰臣秀吉暗中托毛利军的讲和使僧安国寺惠琼单独进城去说服城主,结果城主以不杀害城内诸人为条件,答应切腹自杀。这些都是背著毛利援军私密进行。

4日下午三点,在丰臣秀吉派去的检官面前,据说城主搭船出城后,在湖中进行切腹仪式。交换誓约后,丰臣秀吉立即撤阵。丰臣秀吉当时大概也担忧毛利军会随后追击,所以并未直接赶回姬路城,他于6月6日下午率兵撤离高松城,当天夜晚先在织田势力范围内的备前沼城过夜。7日夜晚抵达姬路城;9日早上自姬路城出发,夜晚抵达明石;10日早上自明石出发,夜晚抵达兵库;11日早上自兵库出发,下午抵达尼崎;12日早上自尼崎出发,夜晚抵达富田;13日上阵山崎,下午四点在雨中与明智光秀军开战,两小时后击败明智光秀军。

丰臣秀吉于山崎之战大败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同年的清洲会议上,取得织田多数旧臣支持,但与柴田胜家开始敌对。

取得政权

同年,羽柴秀吉、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四人在清洲城开会商议织田的继承问题,结果丰臣秀吉在得到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支持的情况下压制了胜家实际成为织田家的掌权人。丰臣秀吉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织田信忠长男三法师继任织田氏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织田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丰臣秀吉。隔年(1583年),双方决裂,丰臣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柴田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丰臣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丰臣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柴田胜家与妻子阿市自焚而死,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逼切腹,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丰臣秀吉势力。

天正十一年(1583年),丰臣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阪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这大阪城在庆长二十年(1615年)被德川军烧毁。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6)

德川家康

天正十二年(1584年),与其合作的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丰臣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双方对峙于小牧山。为打破僵局,丰臣秀吉派池田恒兴等率部偷袭德川家康领地三河国,但遭到德川家康伏击,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池田恒兴以及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在战况失利的情况下丰臣秀吉凭借惊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织田信雄,家康被迫退兵。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德川秀康作为人质。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进行四国征伐,降服长宗我部氏,同年降服越中国佐佐成政。就任关白。

统一日本

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派遣其弟丰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仅保有土佐一国。另外,丰臣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丰臣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佐佐成政不战而降。同年丰臣秀吉希望成为征夷大将军,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朝廷索取关白的封号。为此丰臣秀吉一度打算认前关白近卫前久为义父,得到“近卫”姓氏。天正十三年(1585年)7月11日,朝廷允其成为前久的犹子并就任关白,并应其要求赐予新的姓氏“丰臣”。

天正十四年(1586年)9月9日,“丰臣氏”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等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不过“丰臣”未能象其余四大姓那样发扬光大,因为它只传了两代就绝嗣了。在得到“丰臣”之姓,改名丰臣秀吉。天正十四年(1586年),丰臣秀吉将其妹朝日姬嫁与德川家康,作为德川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德川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丰臣秀吉。12月25日就任太政大臣。同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丰臣秀吉请求支援。天正十五年(1587年),进行九州征伐,派遣丰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降服岛津氏。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同年禁止基督教。天正十七年(1588年),丰臣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从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又发动小田原之战,灭后北条氏,基本上统一日本。

天正十七年(1589年),后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丰臣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后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向后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北条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丰臣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

天正十九年(1591年),丰臣秀吉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天正十九年(1591年),丰臣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平定九户政实之乱。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丰臣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

征伐朝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4万征伐朝鲜,兵员以西日本诸大名将为主。其中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14万,水军8250人,战舰700余艘,于文禄元年(1592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

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国王马上向明朝求救。丰臣秀吉于5月攻占汉城后便研议要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7)

丰臣秀吉

文禄元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12月26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明军(4万余人)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攻势遇阻。平壤之战结束后,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

文禄四年(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将丰臣秀次赐死,此外亦令丰臣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长康等人。赐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舆论流传着“杀生关白”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丰臣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丰臣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丰臣秀吉决定处死有关人士。

晚年逝世

庆长三年(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逝世,死于伏见城。丰臣秀吉死前,领五大老辅佐幼子丰臣秀赖。其根本目的是要以合议制度来抑制德川家康的抬头,以确保丰臣政权可以代代相传。入侵朝鲜半岛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向明朝隐瞒了秀吉的死讯,随后与明朝议和并逐渐从朝鲜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庆长十一年(1607年)才恢复正常。

丰臣秀吉死后,他生前安排的政治均势很快被打破。五大老以德川家康最具影响力,使丰臣家内部势力开始有派系分别。不久,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也过世,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开始与家康对立,互相拢络势力。最后东军以德川家康为首,西军以毛利辉元为首,于庆长五年(1600年)两军对决,史称关原合战,后来德川方面赢得战争,而石田三成则被处死。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即征夷大将军之位,丰臣家从此日渐没落。

为什么会在丰臣秀吉似乎迅速败落?最终二世而亡呢?

应当承认,出身低下的丰臣秀吉能够成为统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励志人生和杰出才能值得肯定。不过,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期间和统一日本之后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错误。这些失误导致了这个政权的二世而亡,丰臣家族也落得了灭族的可悲结局。我们可以将导致丰臣家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1 、未能彻底击败自己最大的政敌德川家康,在政权内部埋下了一颗最大的定时炸弹。

1582年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迅速打出“为主公复仇”的旗号,占据了舆论高地。他也成功击败了明智光秀、柴田胜家、泷川一益等觊觎最高权力的竞争者,彻底掌握了旧主信长的江山。

然而秀吉的专权引发了信长之子织田信雄的不满,信雄遂联合信长的忠实盟友德川家康与秀吉对抗。在1584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实力占优的秀吉未能击败家康。虽然家康之后向秀吉表示臣服,但他从未真心对秀吉效忠。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被转封至关东的家康仍然是秀吉政权下最强力的大名,拥有250万石领地。家康也并未参加文禄·庆长之役,这令家康拥有了颠覆丰臣政权的实力基础。当然,秀吉对家康的潜在威胁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为了制约家康还设立了“五大老”合议制度,希望借助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有利大名的力量压制家康。但当时唯一能够制约家康的人只有前田利家,当利家于1599年逝世后,再无别人具备与家康抗衡的实力和资历。

总之,在秀吉和他最倚重的顾命大臣前田利家相继逝世后,国内已经无人能制衡家康。家康才得以干预丰臣家内政、重新夺取天下。

对朝鲜的长期战争反而削弱了西国大名的实力

2 、丰臣秀吉贸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征伐朝鲜,导致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也使忠于自己的西国大名实力损耗严重,削弱了统治根基。

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也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增加威望。他在1592-1598年之间,先后两次对朝鲜发动战争,都动员了数十万军队参战。但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极大消耗了人力物力。战争中负责管理后勤的石田三成等奉行,又与直接作战的武将产生矛盾。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未尽职守,由此引发了文治派和武断派将领的冲突,使秀吉的统治威望受到极大影响。

丰臣秀吉为什么能统一日本(丰臣秀吉毫无背景)(8)

丰臣秀吉

更重要的是,作为远征军的主力,参战的西国大名们损失惨重,而与秀吉不和的东国大名却几乎毫发无损。秀吉的侵朝战争也极大改变了国内的政治格局,削弱了他对地方大名的控制力,这也为秀吉逝世后大名之间的混战埋下祸根。

丰臣秀次的死让秀吉失去了真正有能力的继承人

3 、“杀生关白”事件导致丰臣家族的继承问题和政权的内部动荡,使秀吉失去了唯一有能力的继承人。

秀吉为了保证自己亲生儿子丰臣秀赖的继承权不受威胁,强令已经出家的养子丰臣秀次切腹自尽,还将秀次一族几乎赶尽杀绝。此事也株连了许多大名。秀次之死对丰臣政权的负面影响极为恶劣。秀次作为丰臣家族中唯一的成年者和家督,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望。秀次家族被灭一事导致丰臣家族势力削弱。当秀吉逝世后,丰臣家族就陷入了完全没有本家支持的危险状态。

4、被卷入“杀生关白”事件且又令秀吉不满的大名,全部都在关原之战中加入德川方成为东军。除了在向朝鲜出兵时文治派和武断派的对立外,秀次之死才是丰臣家和丰臣家臣团决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导致关原之战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丰臣秀吉其实是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强行完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 但正因为基础的薄弱,才让他更需要以非常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强化自己家族的绝对权威。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过度消耗了自己家族的脆弱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