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炎炎夏日坐在空调房里还吹着电扇,左手拿着冰镇西瓜,右手端着这一个冰冻饮料,躺在舒服的地板上仍然抱怨,天气热的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全部脱光。你想一想在中国古代这些美女们一定不能这样做,也没有条件这样做,总不至于穿成3点,然后跑出去见人吧!
那么他们是怎么样度过这样的一个炎炎夏日的呢?
虽然我们从电视剧当中可以窥见他们的穿得很正式,实际的状况呢,也不可能会很薄,从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也不可能人人穿着丝绸,很多人还是穿着粗布衣,难道他们都不热吗?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探究竟。
先说一下今天和古代的这一个气候。
1.以前的房子厚实保温,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的,所以呢,没有这种水泥钢筋的混泥土,这其实大家看一下农村的原来的很多土屋土房就知道。
2.以前没有水泥路,柏油路,没有高楼大厦,空气流通,这个温度不会特别的高,在农村很多人住在乡下的时候,特别是住在一些旅游景点,还需要盖被子,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3、当然也没有汽车火车尾气排放,没有这么多工厂排放热气,烟囱排放热烟,环境的污染没有这么严重,所以温度当然也就不会这么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不是这样的明显。
4、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动,人们填埋了大量的小湖泊,池塘,湿地造成空气干热,还有森林的滥砍乱伐,使得这一个地表完全裸露在外面,被太阳暴晒,夏天温度很高,也就很难受,这便正常了。
古代的夏天其实比咱们现在的夏天是的确是要凉快很多的,而且在一些地方树木很多的地方中午和晚上还是有很大温差的,所以古代的人生活的夏天可能根本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的温度。那么如果温度太高,那当怎么办呢?
古代的女孩和现在不同是不可以穿少的,那夏天这么热,她们怎么办。不仅仅只有女子,还有所有人都面临同样的酷暑的问题。
古代夏天的消暑方法呢来看下吧!
一、消暑食物
在古代,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 古人一般也会准备一些消暑的食物,比如说绿豆汤,银耳汤,西瓜,荷羹常用这些东西来消暑解热,不是说是古人不怕热,他们也要防暑降温。
比如慈禧身边伺候他的宫女太监一大把,身后几个宫女不停地轻轻摇扇子,太监则送上解暑汤羹。
二、建造凉屋
有钱的人家一般会建一个大型的凉屋,来依山傍水而建,供人消暑纳凉,它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一个大扇轮转动,将凉气缓缓送入屋内,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屋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虽然既绿色又环保,但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
不过,普通的老百姓拿不到这种地,也就没有办法做成这种屋子,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纳凉方式,比如说房前种树,然后屋檐前挂帘子,院中搭一个凉棚,屋子里面放个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玉枕等。
三、使用冰块
炎炎盛夏,今人吃冰块,冰淇淋是很常见的,古人其实也会用冷饮来解暑。杜甫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将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饮消暑的情景描写得颇为形象。王公贵族千金小姐也吃这种冰镇的食物,冰冻西瓜,“冰酪(lào)”等。
有钱的大户人家或者王公贵族还会用这个冰鉴把冰装在里面,使之散发出凉气,从而降低温度。
这些冰块都是头一年在冬季的时候派人采割过来,放在冰窖里存到夏天好用的,一般级别的官员,皇帝也不会发给他。所以老百姓们是根本享受不到这些冰块的。
四、心静自然凉
这是避暑的最高的一种境界,入禅入定不是一般人学得出来的。
白居易有诗曰: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所以,古人在盛夏之时,喜欢在近水处的亭榭里下棋、垂钓、论诗、品茶……通过这些“平心静气”的活动来消除暑热带来的烦闷。所谓心静自然凉,唐代诗人王维为了应对酷暑,抱着琴走进了幽深的翠竹林中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境界有多少人能够达得到呢?
五、古代女的很少出闺房的,所以穿不穿无所谓,反正外人也看不到。这个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当然你也不要想歪了,古人的女子其实穿着也是非常整齐的,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摇扇子啊,或者是吃解暑的东西来解暑,也可以睡在这个竹席之上,所以居深闺之中闺房之中,不常常外出,加之这些权贵家的女子们不大动,所以不会觉得特别的热,该穿的衣服还是会穿起来。
如果是劳动人民,普通百姓那种干农活出一身臭汗,这是在所难免的,唯有勤洗澡来,缓解这种汗味,绝对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全部穿的丝绸,毕竟穷苦的人很多啊!
相信各位小伙伴看完之后有一定的认识了,大家还有其他见解,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