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古代文人笔下的写景诗,就如同看今天的旅行照片一样,不仅数量多、风景多,还各有各的特色。以庐山为例,李白喜欢香炉峰上的瀑布,于是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钟情于春,于是在大林寺见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苏轼却在庐山思考人生,于是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便是与庐山有关的一首写景诗,确切的说是与庐山瀑布有关。它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之手,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时。对于张九龄,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不仅是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人,还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有着“岭南第一人”之称。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时为宰相的张说很赏析张九龄的才华和能力,便擢任张九龄为中书舍人。但三年后,张说因遭人弹劾被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冀州刺史。事后张九龄以照顾年迈老母为由上疏奏请固授江南一州,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所以张九龄第一次看到庐山瀑布的兴奋,除了自然美景外,还有一层获得玄宗恩遇的意思在其中。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首先,诗的开篇“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它的意思是说,瀑布从庐山上落下就如同万丈洪泉一样,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远远望去就如同天的一半正紫气弥漫。虽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已为绝唱,但是张九龄这里亦有着它的特色之处。我们都知道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如屈原《楚辞·天问》:“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而张九龄以泉喻瀑,说庐山瀑布就如同洪泉而落,就仿佛将泉倒置了过来,然后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如此描写,显然也极其形象,可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至于“迢迢半紫氛”,则是极写瀑布之远,切合题中的“望”字。也就是说,张九龄眼中的庐山万丈瀑布,就如在天半一样,所以只能远远地看。
紧接着的“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则是张九龄对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动态描写。即飞泻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穿过重重云烟。从诗意来看,它紧承的是开篇的“万丈洪泉落”,描绘出的是一幅能带来强烈视觉震撼的壮阔景象。如果亲眼目睹过的话,势必会被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所折服,无怪乎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然后,颈联的两句“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张九龄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瀑布在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画面。即瀑布本身是白色的,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彩虹般七彩缤纷的颜色,天气晴朗也没有风雨,但瀑布飞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就如同在听急风骤雨一样。无论是其色,还是其声,显然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尾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则可以看作是张九龄对庐山秀色的总结。即庐山钟灵毓秀,瀑布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这里的“空水”,由南朝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化用而来。而氤氲出自《易经·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所以张九龄的这两句诗,其实也就是对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形象说明。
纵观张九龄的这首诗,无论是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还是庐山瀑布所幻化出来的瑰丽风姿,都极具艺术感染力,即便在这首诗流传了1000多年后,它也依然能让人啧啧称奇。“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庐山看瀑布的经历,欢迎将体会写在留言区交流一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