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是什么(一个人有没有风骨)(1)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何为风骨?”

有人这样回答:“风骨,便是一个人的底线,哪怕众人不解,哪怕世人不明,也要投身于信念之中,无畏无惧。”

风骨,顾名思义是风度、骨气,它是一个人的气概,也是一个人的坚守。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曾讲:“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观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风骨已成为一种卓尔不群、高迈超拔的人格境界,更与一个人的担当、襟度、涵养等息息相关。

《格言联壁》中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这便是一个人风骨的体现。

01

大事难事看担当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不经狂风折磨,看不出蒲草是否坚劲;不经危难考验,看不透一个人是否忠贞可靠。

公元1275年,元军长驱直入,抵达临安城下。

宋庭乱作一团,官员纷纷逃窜;军队征召,更不见一兵一卒来援。

大厦将倾之际,文天祥挺身而出。他变卖全部家产充当粮饷军费,几天时间召集3万人从军,他成为南宋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

由于力量对比太过悬殊,江浙血战,文天祥带领的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临安城最终陷落。

文天祥退守福建、广东一带,继续抵抗,两个儿子也相继在战乱中丧生。

文天祥的抵抗坚持了三年,已经投降的南宋官员,向他投来招降书,他都断然回绝。

公元1278年,43岁的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岭坡被俘。

第二年春天,崖山海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幼帝坠海而亡,南宋彻底灭亡。

文天祥被囚禁了四年,元世祖忽必烈钦佩他的忠义,亲自来劝降,文天祥拒绝了,公元1282年的寒冬,文天祥英勇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兑现了自己承诺,也让世人看到了自己的风骨。

文天祥虽然无法挽救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但他勇于担当,拼尽了一腔热血,把忠诚和气节留在了青史之上,受人敬仰。

人们常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担当从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承诺,而是奋勇向前,不畏赴死的勇气。

越是危机频发之际,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骨气;越是举足无措之时,越能认识一个人的担当。

成大事者,必有担当。一个人能担得起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生活中、工作中,敢于担当能使我们破解难题、克服困难阻力、应对风险挑战,能“爬坡过坎闯关”,最终到达事业与人生的巅峰。

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是什么(一个人有没有风骨)(2)

02

顺境逆境看襟度

古人云:“艰难困厄,玉汝于成。”

风骨之人,经事有胸襟气度,不贪风月,不畏风浪。

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少年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一路苦读,进士及第。入仕后,薪俸丰厚,不耽于享乐,耐得住贫穷。

范仲淹在苏州老家当地方官,购得一处好地,准备建宅居住。风水先生说:“这里是个风水宝地,将来子孙必定世世代代富贵。”

范仲淹听后却说,“我一家富贵,哪里比得上让当地的读书人世世代代富贵呢?”于是他改变主意,毫不犹豫将地献出,修建苏州州学,造福一方百姓。

他不贪恋富贵,有一颗超越物质匮乏的平常心;他不畏惧权势,有一颗超越生死的忧患心。

仁宗初年,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准备率领百官为她祝寿。范仲淹谏言不合礼法,阻止朝拜,后又上书太后还政仁宗。太后震怒,范仲淹被贬。

太后病故,仁宗亲政,范仲淹回京。群臣纷纷议论太后为政之失,唯有范仲淹称太后有养护之功,建议朝廷成全其美德。

范仲淹胸襟广阔,宽而容百物,广而无畏惧。他的所言所行,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郭皇后误伤仁宗,仁宗执意要废后。范仲淹等大臣上书说“废后是昏君所为”,仁宗不悦,范仲淹二度再贬。

因不满宰相吕夷简培植党羽、任用亲信,范仲淹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对其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第三次罢黜。

梅饶臣写诗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却回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气。

戍边西北有功,范仲淹回京,任命为副宰相,实施庆历新政。

因触犯旧派利益,反对声浪越来越高,历时一年半的新政逐渐被废。改革失败,范仲淹第四次贬官。

每次离开京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却无时无刻不在“忧其君”,对朝廷各种动向随时关注,时刻保持着进谏的热情,且政绩突出。

宦海沉浮四十年,范仲淹的棱角并没有被磨平。只因他不忘初心,忠于自己心中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先生风骨正气,至今凛凛;胸襟气度,山高水长。

人生有顺境亦有逆境,有巅峰也有低谷。顺境不喜,逆境不悲。看淡得失,心胸豁达。

顺境初心不改,逆境心若磐石,心中有坚守,就能够在痛苦和灾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能力,愈挫愈勇,砥砺前行。

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是什么(一个人有没有风骨)(3)

03

临喜临怒看涵养

《三国志·蜀志·先生传》记载:“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成大事者,沉着有涵养,不轻易让人看透自己,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聚集八十万大军,挥鞭南下攻打东晋。

强敌压境,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弟弟谢石为征讨大将军,以侄儿谢玄为前锋都尉,以八万兵力在淝水大败前秦,取得胜利。

出兵前,谢玄特意到谢安府上拜别,以窥伺谢安心情并求赐良策。面对谢玄的到来与意图,谢安表情与往日无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朝廷已做安排。”

谢安的淡定,让谢玄稳定身心,投入战斗。也让原本惶惶不安的朝臣们跟着安下心来。

前线战事激烈,谢玄的战报送来之时,谢安正在与人下棋。他看了一眼,随手把书信放在椅子上,继续不动声色地下棋。

客人不安,询问情况。他慢慢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

说话时,谢安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这种镇定自若、与喜不露的风度无人能及。

大军压惊,谢安不害怕震怒吗?战争取胜,他不高兴吗?

史书记载:友人走后,谢安这才释放压抑已久的喜悦,手舞足道,竟然把木屐鞋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谢安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实则波澜起伏。但他却以自己的淡定从容化解旁人的惶然。

有人说他这是“矫情镇物”,这实是“喜不失节,怒不变容”的涵养。

一方面源自于他“临大事有静气”风度,另一方面源自于他运筹帷幄、知人善用、成竹在胸。

《处世悬镜》言:“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大怒之事能心平气和,欣喜之事能淡然处之,这样不仅可以修养身心,还能提高自己的气度格局。

遇事不急不躁、不露喜怒,才是一个人涵养的真正表现。

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是什么(一个人有没有风骨)(4)

04

有人说:“风为形,骨为魂。”

风骨是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

大事难事,勇于担当显本色;

顺境逆境,不忘初心有坚守;

大怒大喜,不形于色养身心。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破涛汹涌。无论处于什么境况,做人做事,都要风骨铮铮、磊落峻爽,如此方显风骨与气节。

愿你我经受生活的历练,沉淀自我,自尊自强,活出人生的高度与深度,活出生命的精彩与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