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得了一套丛书《百年巨匠》(第一部)。本套丛书与央视纪录片《百年巨匠》同步编撰,介绍了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丛书从设计到行文均可谓雅、正、文、秀。遗憾的是在《百年巨匠·黄宾虹》中却出现了一处不应有的错误——本书第一章第一节《读书仕进》有一段话:“1876年,13岁的黄宾虹随父亲回到家乡歙县,参加一年一度的乡试,考中秀才。”

古代秀才通过什么考试(古时秀才是怎么考的)(1)

秀才是应乡试而出?非也。

“秀才”一词始见于《管子·小匡》,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书中所指系科举“秀才”。科举秀才最早出现于隋唐时的秀才科,后几废几置,含义也各不相同。现在所称秀才乃指明清科举中乡试之前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生员”的俗称。

古代科举考试发端于隋,唐宋时多有更易,明清时才出现比较完善的“三级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贡院举行,由朝廷任命的朝官主持,参加者必须是秀才,及格者称“举人”。范进中举指的就是乡试及格。中举之后才算正式进入统治阶级,可以继续求学,也可入仕。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于乡试第二年在京城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参加者必须是举人,及格者称“贡士”。

会试之后接着就是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主持,应试者必须是贡士。乡试、会试均按分配的名额录取,殿试不设名额,只排名次。

明清科举略有不同,但“秀才”所指却是一致,可见书中的错误有点离谱。而且,乡试也不是一年一度,除非逢新皇继位或者国家大典加考“正科”之外的“恩科”,一般都是三年一次。

本书此节末段还有一句话:“黄宾虹20岁时,以秀才的身份应试举人,却名落孙山。”秀才应举,参加的就是“乡试”,前面怎么说他参加乡试考中秀才呢?这也是本书在此问题上的矛盾之处。

书中错误或是大意所致,或是常识所短,诚系白璧微瑕,却也不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