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不是已经说过,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地震是地球的脉搏吗?地震来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没错,只是有时脉搏过强,超出了正常范围,那就是病态成灾了这就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震级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如果从“孕”的角度来理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地震的发生就跟宝宝的降生一样,有个过程(注: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孕震)只是地震发生的过程,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发生的过程,不免轰轰烈烈,动静有点儿大那么,问题来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地震应急知识讲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震应急知识讲解(安全科普地震来了)

地震应急知识讲解

前面不是已经说过,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地震是地球的脉搏吗?地震来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没错,只是有时脉搏过强,超出了正常范围,那就是病态成灾了。这就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震级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如果从“孕”的角度来理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地震的发生就跟宝宝的降生一样,有个过程(注: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孕震)。只是地震发生的过程,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发生的过程,不免轰轰烈烈,动静有点儿大。那么,问题来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破坏性地震是怎么来搞破坏的。从电视和各种媒体上,已经看到地震来了会通过两条途径搞破坏:一条途径是直接破坏,比如像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那样,直接把地壳表层剌开一条几百公里长的大口子,位于这条口子上的建筑就会倒塌;另一条途径是间接破坏,是由地震波传播过程产生的震动引起的。从前面的有关知识(注:参见“科学认识地球的脉搏- 地震”),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震动破坏主要来自S波,以及P波与S波干涉所产生的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知道了破坏的来源, 我们才能找到防止破坏的办法。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地震来了怎么办。

1、一招估计地震距离我们有多远

地震来了怎么办?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地震距离有多远,才能根据这个距离来决策应对的办法。

一个地震知识的小白,怎么判断呢?来自1966年邢台地震 现场的科学家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后来经过推算是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已经知道,地震产生P波和S波,P波跑得快来报信,S波走得慢但是很野蛮,来搞破坏。于是,当你感受到第一次震动(注:通常是垂直上下颠)以后,立即开始计时,或者以1次/秒的速度数数,直到第二次震动(注:通常是横向来回晃)出现,然后 赶紧计算2次震动之间的时间秒数,以这个秒数乘以8,就是我 们离震中的公里数。这个距离决定了我们面对地震来临需要采取什么应急措施,非常重要。 笔者2018 年11月26日在福建厦门出差就赶上了台湾海峡的6.2级地震,亲自试过一次这招秘笈,管用。请记好!

2、科学决策,有效应对

如果你正好赶巧住在了孕震断层上,一旦地震发生,就可能 面临遭遇直接破坏的局面,跑是没用的。那么你现在就要想办法 把房子加固,或者用“隔振”技术给您的房子做“理疗”,不要 等着地震来了才着急往哪里跑。同时,抓紧时间学习您房子所在 的那条断层的孕震周期是多少,孕震阶段是不是到了即将发震的时期,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看看是 否需要搬家或者加固房屋,经常和家人一起熟悉你家所在的社区 的紧急避难所和最快的逃生路线。如果你对上述知识都一无所知,那么地震来了,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你很幸运住的地方没有孕震的断层,但是却无法避免遭 受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波影响。对于地震波的作用,我们需要前面 的密招来判断地震发生后破坏性的地震波到达之前我们有多少 时间来思考并采取最佳应对策略,这个时间长度与地震距离我们 有多远密切相关。如果这个距离太远,那么不用跑,只要房子按照设防标准所造,肯定倒不了;如果距离太近,那就跑不了,跑不了就要就近躲避,科学自救然后互救。

3、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情景应急处置策略

具体要怎么躲避呢?这就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

如果你正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碰到这种情况要立即保护好头部,按照老师的口令就近躲避,等大摇大摆的地震面波过后再有序撤离到学校指定的场地。

如果你在家里,碰到这种情况,那就立即关闭燃气、电闸,躲在有承重墙的小空间,比如卫生间,等强烈的震动过去后尽快离开房屋到社区指定的避难所。如果很不幸,房子不够结实没抗住摇晃,那就要先自救并与家人、邻居实施互救;同时,把自己所在的房屋破坏情况报告给有关灾情汇集部门,请求援助。

如果你在户外,在震动强烈的时候,也要立即远离危险源,比如高压输电线、高耸的建筑、高架桥等容易产生破坏的建筑设施。如果你在山上,要立即避开容易产生岩石崩塌和泥石流的 地方。具体怎么躲避,可以参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来了怎么办》。建议大家都读一读,有益无害。

4、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防灾救灾减灾策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为了更好的防范地震造成的灾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首先,在2010年启动了喜马拉雅计划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次详尽的体检,找出哪些断层具有发生破坏地震的潜能。然后针对这些断层所在的区域布设密集的观测系统。有了这个密集观测系统之后,地震前,可以找到地震 “临盆分娩”的信号;地震时,可以与时间赛跑实现破坏警报;地震后,可以根据观测变化分析地震往哪个方向逃跑,下一个可能的破坏性地震会在哪里发生。

2016年6月1日启动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从这以后建设的房屋将更加结实。举个例子,比如北京市,按照这个地震区划图的设防标准去做设计,要求建筑VIIII度不倒,也就是说,即使发生 7 级地震,房子也不会倒塌。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下,地震来了,你最好的做法就是想办法不要被那些受地震波摇晃下来的装饰部件(比如,碎玻璃片)扎伤就好了。

但是,2016年6月1日以前的建筑并不都是按照这个设防标准建造的。而且,科学家担心您不会识别和判断P波和S波的震动特征,于是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软件,把上述过程变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然后把预警信号通过电视媒体或者手机APP快速发送到你的手机上或者通过电视切换发出警告。目前,这一套系统在我国地震多发区已经试用,在几次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候显示出了优越性。

5、未雨绸缪,普查灾害,风险早知道

为了综合评估各地存在的灾害隐患情况,国家减灾委还启动了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普查,以便有针对的采取防御措施,编制应急策略预案。不过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要先掌握地震及其相关灾害风险知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那么现在您知道地震来了该怎么办了吗?

本文作者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 黄辅琼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