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有人认为英国被称为“欧洲搅屎棍”实在是被低估了,因为英国何止是在欧洲搅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策划印巴分治、与俄国争夺中亚、殖民非洲......迄今为止印巴冲突、巴以冲突等国际纠纷的背后其实都或多或少有当前英国殖民政策留下的隐患。如果说英国是一个十足的“世界搅屎棍”似乎也并不为过。当然英国本身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在欧洲也是没少搅合的,所以就被欧洲大陆国家送上了这样一个不雅的称号。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1)

今天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英国属于欧洲吗?”那么这个英国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一愣,然后告诉你:“应该算吧“。打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英国与欧洲大陆被一道浅浅的海峡隔开。这道海峡既远又近:远到足以使英国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然而与此同时又近到使英国无法完全摆脱来自欧洲大陆的影响。英国的早期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被欧洲大陆民族征服的历史: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诺曼人......一个个征服者跨海而来。1066年英国被诺曼人征服后就进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英国国王同时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而统治英国的王室和贵族阶层几乎都说法语,甚至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一度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法国王位,由此引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后英格兰民族开始真正成型:英国失去了除加莱港之外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不久连加莱也失去了,这样反而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民族,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岛国的官方语言,英格兰民族国家逐渐成型。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2)

英法百年战争除了促进英格兰民族国家的成型之外也引起了英国外交路线的重大调整: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放弃参与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转而专心致志于海外殖民扩张和贸易拓展。像英国这种规模大小的国家其实难以同时供养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英国选择了优先发展海上力量。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产值和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致力于海外扩张的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和经济实力,但在陆军方面则实力相对有限。英国自己其实已意识到自己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3)

从海权扩张中尝到甜头的英国对欧洲大陆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英国在欧陆争霸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坐视欧陆强国相互消耗,一旦发现欧陆某国有做大做强的迹象就立刻联合其他欧陆国家予以打击,而英国自身则始终保持着不与任何欧陆国家缔结长期盟约的传统。这种外交政策被英国人自己称为“光荣孤立”,其目的就在于维持自身的绝对自由。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曾图谋欧洲霸主之位,然而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使西班牙的霸主梦破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也试图称霸欧陆,然而英国在1688年的同盟战争和1701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成功遏制了法国的野心。拿破仑的横空出世再次使欧洲的均势制衡机制遭到破坏:拿破仑是和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齐名的西方四大名将。他曾屡次击败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的反法联军,一生打赢了五十余次战役。拿破仑在其一生事业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除了是法国法兰西皇帝之外同时还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括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此时放眼整个欧洲除英国外的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拿破仑随即号令各国组成了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体系。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4)

然而由始至终拿破仑从未踏上英国的土地。据说他曾站在英吉利海峡望洋兴叹道:”如果我能控制海峡两小时,我就能控制全世界“。长期以来法国尽管稳坐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在海外殖民扩张方面一直被英国压制。1805年10月21日拿破仑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英国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纳尔逊生擒主帅并俘获了21艘战舰,尽管英军主帅纳尔逊最终也在这场海战中阵亡,但法国依然无法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拿破仑是以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欧洲各国臣服于自己的,但并未真正意义上统一整个欧洲大陆,实际上各国仍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尽管表面上唯拿破仑马首是瞻,可暗地里却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同英国这个工业、金融、海军等各方面世界顶尖的强国眉来眼去。拿破仑面对欧洲各国对大陆封锁政策的阳奉阴违发动了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亚战争,还没等他从伊比利亚的战争泥潭中脱身又急不可耐发动了远征俄罗斯的战争,英国趁法国深陷战争泥潭之机给葡萄牙、西班牙、俄罗斯等反法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骁勇善战的西班牙游击队和俄罗斯极其广袤的战线使法国陷入了持久战中,最终英国与其他欧洲反法国家结成的同盟成功战胜了拿破仑。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在战胜拿破仑后日渐崛起成为”欧洲宪兵“,于是英国又将矛头转向了沙俄。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通过与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结盟战胜了沙俄,暂时扼杀了俄国的称霸野心。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5)

19世纪晚期英国作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地位受到新兴的美、德等国的威胁,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正逐渐分化为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长期以来英国对欧洲大陆国家的策略就是:枪打出头鸟——谁出头就针对谁,然而如今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彼此势均力敌,那么英国又该如何抉择呢?当时的英国首相格拉斯顿拍板决定:保持中立自由的态势,与哪一方都不结盟,与哪一方都不交恶,不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承担义务,尽量维持欧洲国家紧张的关系,英国自己则从旁观察以便见机行事。直到20世纪初德国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后英国才放弃中立政策而倒向协约国集团。等到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会议召开时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却反对过度压榨德国,原因就是不想因为过度压制德国而使法国趁机做大,因为这同样会威胁到欧洲均势。一战后欧洲格局的另一重大变化就是俄国革命后苏维埃取代了沙皇政权,所以德国又被英国视为遏制苏联的战略力量。希特勒在挑起全欧洲的大战之前早已采取了一系列试探:发展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定标准的军事力量、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侵吞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英国对德国一再采取纵容的绥靖政策呢?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试图利用德国作为对苏联的牵制力量。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6)

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后英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傲视全球的霸主,但仍试图在欧洲扮演主宰者制衡者的角色。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成立了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英国对此的态度是什么呢?英国表示支持欧陆国家的联合,但秉性孤傲的英国更愿充当“场外指导”的角色而不是加入其中,这在本质上实际上还是试图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离岸平衡手作用。当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尽管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都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相比之下英国的情况仍比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以及在战争中国土沦丧的法国要好得多,所以当时法、德是很想拉英国入伙的。然而长期以来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始终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相比之下英国更愿意接近同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美国。尤其是在经历二战后英国的外交路线总体上是强调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的。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心理隔阂以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促使英国在欧共体成立时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英国人很快就骄傲不起来了:二战后在战争损失惨重的苏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崛起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成立后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复兴势头强劲,欧洲大陆的法、德两国也借助于共同体的优势实现了对英国的逆袭。这下轮到英国这个老牌霸主傻眼了,于是英国也萌生了加入欧共体的念头。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7)

法国总统戴高乐一听说英国想加入欧共体不干了。法国这时为什么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呢?在法国看来:当初自己曾主动邀请英国入伙,然而英国拒绝了。现在你英国看到了欧共体的发展势头就想来搭便车啊。想当初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落在我手里了吧,这下我让你知道什么叫高攀不起。欧共体的成立本身就是欧洲诸国试图在美、苏两极之间强化自身实力、发出自身独特声音的一种尝试,和美国关系特殊的英国自然会被欧洲大陆国家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尤其是戴高乐是一个强调法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强势总统:牵头组织欧共体、与新中国建交等等都是法国不甘完全屈从于美国意志的表现。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法国看来是需要戒备的,事实上欧洲大陆国家普遍都有这种戒备心,只不过法国表现得尤其明显而已。直到戴高乐去世后的1973年英国才得以加入欧共体。由此可见英国在加入欧共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出现了不愉快的记忆。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尽管本来是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争执,可总会觉得是对方对不起自己: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视英国为美国安插的“内奸”;英国则认为自己在加入欧洲联盟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欧洲大陆诸国的不公正待遇。也许从这时起就已埋下了日后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之间对立的种子。双方之间这种裂痕其实一直存在:英国尽管加入了欧盟,可为捍卫英镑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英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而始终拒绝加入欧元区。英国也始终不愿放弃自己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尽管欧洲大陆诸国基本上也是美国的盟友,但始终没法达到英美之间那么密切。正如棱镜事件后欧洲大陆诸国赫然发现:身为美国盟友的自己也是美国的监控对象之一,而英国却不在美国的监控范围之内。与此同时美国在安保、关税等问题上对英国和欧洲大陆诸国也是区别对待,这一切加重了欧洲大陆诸国和英国之间的不信任感。

英国叫做欧洲搅屎棍是谁说的(英国为什么被称为)(8)

独特的岛国地理格局、长期的“光荣孤立”国策以及历史上“日不落帝国”的荣耀都使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隔阂。相比之下英国更愿意接近同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美国,尤其是在经历二战后英国的外交路线总体上是强调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的。欧盟的成立本身就是欧洲诸国试图在美、苏两极之间强化自身实力、发出自身独特声音的一种尝试,和美国关系特殊的英国自然会被欧洲大陆国家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英国从加入欧盟的第一天起就与欧盟其他国家存在隔阂,而英国国内的政治势力中其实一直存在脱欧派和亲欧派的博弈。1983年工党在选举时就曾主张完全退出欧洲一体化。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实在有太多分歧了:经济上欧盟是按法国的中央集权理念设计的,这与英国的自由主义格格不入;法律上英国作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创始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如今世界各国的法律通常属于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而实行大陆法系的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体系常与英国撞车。英国尽管加入了欧盟,可为捍卫英镑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英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而始终拒绝加入欧元区。欧盟东扩后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了英国和欧洲大陆诸国之间的隔阂: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这意味着老成员国需要需要向新成员国提供援助。老成员国当然多少会对此心有不满,而本就同欧洲大陆诸国面和心不合的英国一看要自己出手援助东欧那帮穷亲戚还能忍得了?自2010年中东诸国连续发生动乱以来大量中东难民涌入欧洲,造成了欧洲难民危机。这使英国对非法移民的问题更为担心起来:本来大量涌入的东欧移民就抢走了宝贵的就业、医疗和教育等资源,从而使英国国内矛盾尖锐起来。如今再涌入一批中东难民就让英国更加无法接受了,况且中东难民在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各方面比起东欧移民与英国就更为疏远了。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疏离感终于诱发英国脱欧这一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