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是又一个人类早期文明中心,这里孕育的“哈拉巴文化”,虽然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那么辉煌,却也独具特色。但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哈拉巴文化神地衰落了。随后,外来的雅利安人征服了此地,古印度文明发生重大转折。
中国古代称印度为“身毒”、“天竺”,到唐代,高僧玄奘首先将其译为“印度”。这不是一个国名,而是对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在内的广阔土地的总称,它之所以得名,便是因为那条浇灌了这里最早文明的印度河。
印度地域辽阔,以中部的高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一片干旱高原,历史上开发较晚;北部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印度河在西,恒河在东,是古代印度文明成长的主要地区。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最先出现文明的地区是印度河流域,之后再扩散到恒河流域。
20世纪初期,人们常常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一些古老的印章,上面有各种图案还有象形文字符号。这些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这很可能代表了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远古文明。经过数十年的发据,果然找到了许多远古城市和村落的遗址。这些遗址分布范围极其广大,东起现在印度的北方邦,西到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长约1550公里;北自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南达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相距约10公里面积超过苏美尔和埃及文明区的总和。这其中,摩亨佐·达罗(在信德)和哈拉巴(在旁遮普)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遗址,因此,人们把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远古文明称为“哈拉巴文化”(也叫印度河文明)。
经过考古学家测定,哈拉巴文化的年代大约处于公元前200年至前1750年之间,此时当地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刀、斧、锯、凿、针、锥等生产工具,也有匕首、箭头枪头等武器,还有一些很精致的工艺品,但这些器物中锡的含量普遍比较高,影响了青铜的韧性,说明青铜冶炼技术还不成熟。所以,石器也还没有被淘汰哈拉巴文明区是上古世界的又一个农业中心。当时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子、胡麻、枣和棉花等。其中,棉花这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经济作物,便是最早在这里培育出来的。除了农业外,居民也从事牧畜业。驯化出来的牲畜包括水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驴子等。
哈拉巴文化的城市营建相当有规划,以摩亨佐·达罗遗址为例:城市分为卫城和市区两部分,卫城建在市区边缘的高地上,四周围以城墙,拥有一座巨大的粮仓和一些公共建筑物,可能是城市的宗教和行政中心,遇到紧急情况时,则是大家固守的据点。市区的布局井井有条,街道基本都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有宽阔的、能并行好几辆车的大街,也有比较狭窄的小巷,街道下面还有砖砌的下水道。在街道转角处,建筑物的墙角砌成圆弧形的,以便于来往交通。
这时的居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别:富人的房屋往往占地几百平方米,有两三层的楼房和一个庭院。房间明确地区分为卧室、厨房、浴室等,浴室和厕所还有陶制污水管道通往街心的下水道。贫民居住地则是十分简陋的平房或茅舍,更谈不上有任何供享受的设备了。
尽管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约500多个不同的象形文字符号,但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至今还不能解读,这就使得这些印度河流域最早文明的缔造者成了历史之谜。他们来自何方?属于哪种民族?说什么语言?都没有明确答案。公元前1750年前后,哈拉巴文化神秘地衰落了,原因至今不明。本来,史学界传统上认为,是印度河流域接下来的统治者—雅利安人的入侵毁掉了哈拉巴文化,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雅利安人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显然不应该对此负贵。于是又有人提出地震说、洪水说、干旱说、内战说,等等,更离奇的是还有人提出“核子爆炸说”。总之,哈拉巴文化如何衰落,现在还是个谜,而从哈拉巴文化衰落到雅利安人入侵的这“失落”的200多年,便成了印度史上的“黑暗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