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短,比例尺越大。

因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用相同的标准(比如1厘米)去衡量,那么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小,画在相同图幅上的地图就越详细,比例尺就越大,否则就越小。用此规律不仅可以迅速判断出不同表示方式的比例尺大小,而且还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不再用分母大小或者分子大小去判断,简单易行。

关于地理现象的讲解三分钟(一句话助你理解地理规律)(1)

【高考怎么考】读图1所示经纬网图,下列关于图中各线段比例尺的比较,正确的是:

A.bd=ac<ab<dc B.ab>cd>ac=bd 图3

C.ab=cd>ac=bd D.ac>bd>ab>cd

解析:因为图中ab、cd、ac、bd四段线段在图中距离都相等,我们可规定都为1厘米,而在实际上ac=bd>dc>ab,根据上述原理,图中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大小bd=ac>dc>ab,因此,比例尺大小是ab>cd>ac=bd。选择B。

2.等温线弯曲方向、温度高低、海洋和陆地的判断:①不管南北半球,陆地一月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向北弯曲。海洋相反;②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该处气温比同纬度要高,反之则低。

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容量的差异以及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导致1月份,北半球陆地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南半球陆地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综合起来,南北半球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同理,7月份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

【高考怎么考】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⑴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理由是 。

⑵A、B两处气温比同纬度邻近地区偏高还是偏低?A处 ,B处 。这说明等温线向高纬凸,则气温偏 (高、低);反之,则气温偏 。

⑶如果A位于海洋,B地位于陆地,

则图示季节是 ,判断理由是 。

⑷如果图示时间为1月,则图示地区的海陆分布应当A位于 ,B位于 。

解析:根据全球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由南向北递增,由于A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所以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B处低于同纬度地区。由于B位于陆地,且等温线向北凸出,所以是7月份,为南半球的冬季。依次,第⑷问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⑴南 等温线由南向北递增;⑵高 低 高 低;⑶冬季,海洋热容量大,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陆地高;⑷陆地 海洋。

3.热力环流气压场中气压值高低的判断:垂直方向上,海拔低处气压高,海拔高处气压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向海拔高处弯曲,该处气压值高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它各点,反之则低。亦可以总结成这样一句话:热的地方近地面等压线向海拔低处弯曲,高空则向海拔高处弯曲。冷的地方近地面等压线向海拔高处弯曲,高空则向海拔低处弯曲(近地面是低压的地方其高空一定为高压;而近地面是高压的地方其高空一定为低压。)

【高考怎么考】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正确的是:

解析:近地面受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相应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相应上空形成高气压。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选择A项。

4.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降水、灌溉水源)、土(壤)、地(形)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基础因素,布局农业首先要对当地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因素影响极大。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制度);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灌溉水源是决定因素;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

图4 南水北调中线沿途1月等温线分布图【高考怎么考】读图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光照充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地处华北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5.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及流向与性质的判断: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流向北顺南逆,性质东寒西暖;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流向北逆南无,性质西寒东暖;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流向冬逆夏顺

图5受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各大洋的东西向分布的风海流;受海陆分布、海水流体平衡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大陆的东、西岸,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南北向补偿流。其分布、流向、性质的判断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内容。

【高考怎么考】图5所示区域在2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完成下列要求。

⑴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的流动方向。

⑵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解析:由"28°S"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流向为逆时针,性质为寒流,且南半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南低北高,在寒流的影响下向北凸。

答案:箭头方向,由南向北,标注T1和T2,T1在北,T2在南,两条等温线在L处向北弯曲。

6.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每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当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以北(或副热带高压移到30°N以北)为北半球的夏季,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当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以南(或副热带高压移到30°S以南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它们移动的幅度大致是5°—10°。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性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是一致的。课本上"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如上所述更严密些,我们也好理解一些。

关于地理现象的讲解三分钟(一句话助你理解地理规律)(2)

图6

【高考怎么考】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图6),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及伦敦的盛行风向分别是图6

A.温和多雨 a b

B.温和多雨 b c

C.炎热干燥 c d

D.炎热干燥 b a

解析:由图可知,横坐标表示

纬度,图示部分主要在北半球

,纵纵坐标表示环流高度,可以看出气压带是向北半球移动且赤道低压带完全在北半球,因此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而好望角在南半球,且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应该是温和多雨特征;伦敦的盛行风是从副热带向副极地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所以应该是从b到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