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书协李亚雄作品欣赏(丹青翰墨传家风)(1)

刘兆平:1950年生于青岛。曾任内蒙古《这一代》主编,呼和浩特画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兼国画院院长,国际创意联盟执行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在中国画艺术中开创水墨生态理论体系,践行生态山水创作,已被列入中国文艺评论工程学术研究范例。代表作品连环画《马头琴的故事》、诗歌集《仓央嘉措》配图、水墨画《求实图》、《泰山雄姿》、《敦煌印象》、《今风古韵》等。

走进刘兆平先生北京的画室,一组中堂书画赫然印入眼帘:一副水墨丹青居中,桃花满山野,清泉石上流,在浓与淡、虚与实之间点染成一片清简朗透的意境世界。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贤人处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

旧时候,人们常在客厅或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已经在大部分人家消失了。

“在过去,中堂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精神坐标。”刘兆平说,他现在做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倡导复兴立德立言新家风,让中堂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

长沙市书协李亚雄作品欣赏(丹青翰墨传家风)(2)

刘兆平与娄师白先生。(资料图)

山河写入丹青来

刘兆平祖籍青岛,父亲是一名革命军人。从小,由于父亲工作经常调动,刘兆平过着南北漂泊的生活,青岛、天津、上海都留下了他的成长足迹。

刘兆平的父亲上过军校,也有不错的旧学底子。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通过印有国画、书法作品的报刊杂志,对书画有了最初的接触,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为幼年的刘兆平开启了最早的美学启蒙。

1965年,刘兆平进入天津二中求学,由于学校毗邻天津美术学院,勤于学习的刘兆平获得了“偷艺”的机会,得以常在门外偷偷学习梁琦老师和孙其峰老师教授的绘画技法,刘兆平的执著和认真打动了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成为班里的“编外学员”。

1968年,刘兆平参军入伍,来到了陕西汉中地区。凭借着之前打下功底和对部队生活的细致观察,刘兆平创作完成了画作《风雨同舟》,主要表现了雨天里一位女医疗兵在看病归来的路上,帮助山村里的小姑娘平安回家的场景。

这副作品后来被选送到汉中市美术馆展出,无意中被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方济众先生见到。方济众先生见到画作眼前一亮,脱口而出“这位小同志的画很有生活。”就此,刘兆平与方济众先生结下了师生之缘,开始了长达5年的系统学习。

方济众是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的创作风格既受其师赵望云质自然、平民化的影响,也受长安画派另一代表人物石鲁的影响,注重笔墨的表现能力的开发。

汉江之滨、秦岭深处,都留下了刘兆平追随方济众先生写生的足迹。在方济众先生的教导下,刘兆平渐渐学会了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仔细观察生活里的层次与细节,开始渐渐有意识地去领会长安画派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含义。

长沙市书协李亚雄作品欣赏(丹青翰墨传家风)(3)

刘兆平作品《鹿鸣春晓》。

笔下水墨成生态

1973年底,退伍后的刘兆平随家人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后进入包头公交公司担任宣传科干事。

在那个时期,因为参与当地文化馆举办的绘画展,刘兆平结识了刘大为、贾方舟、杨飞云、金申等志同道合的挚友。一群年轻人相互砥砺,刘兆平的绘画技艺日益成熟。

1980年,刘兆平历时两年创作的连环画《马头琴的故事》出版,前后发行了42万册,创下了内蒙古出版业的记录。

“当时一共得了6000多元稿费,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我找了我们单位3个年轻人跟我一起去邮局现提的钱。那个时候最大面值就是10元,装了整整一大书包,整个包头都轰动了。”回忆起30多年前的旧事,刘兆平的脸上多了几分年轻时的顽皮。

1987年,年轻的刘兆平出任呼和浩特书画院院长,同年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了“刘兆平国画探索展”。

之后,刘兆平在创作的道路上更是勇猛精进,《西园遗梦》《昨夜山中宿雨晴》《江畔》《拈花一笑》等一批优秀水墨作品陆续被创作出来。

在创作中,刘兆平渐渐以水墨的“玄”色之像包容进“道”的意象,以笔墨写意为主导,将意境的内涵转化为画面中的笔墨程式、空间布局,尝试着以传统水墨元素传递创意生态的理念。技近乎于道,其归宿又止于道,在这个过程中,刘兆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水墨生态哲学。

2009年至2011年,刘兆平创作了《策杖听泉图》《一堂和气》《草原天际》等“元气系列”作品,将生物合景色于山色间,画面境界空旷,生趣盎然。

正如刘兆平自言:“年少时初入画道学的是一点一划,中年懂了些画理结构,60岁后满眼烟云气象万千。一路走来方知画什么不重要,水墨写意令我释怀。”

长沙市书协李亚雄作品欣赏(丹青翰墨传家风)(4)

刘兆平作品《西园遗梦》。

中堂重入百姓家

刘兆平有着积极入世的文化担当,他希望自己作品中融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可以给更多的人以积极的力量。

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家风正,则民风淳。

“过去的人家会在堂屋正中壁上悬挂中堂,在我们国家这个传统已经传承了千年。”刘兆平说,通过中堂可以确立一个家庭精神坐标,从而实现家风的传承。

“中堂字画一般气象正大,没有人会把奇奇怪怪的字画挂在中堂的。”刘兆平笑言,这对于一个家庭的审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堂悬挂的对联多为家训格言、名人名言,对于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堂在大部分人家消失了。

“水墨生态不仅是在画内,更是在画外。中堂字画作为传承家风的物质载体,也是在构建大的文化生态。”刘兆平说,他现在做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倡导复兴立德立言新家风,让中堂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挂中堂树家风”已在银行、机场、酒店、会所、老北京四合院等场所试点,获得广泛赞誉。茅台大厦、亚投行总部大厦、歌华新媒体中心等地标场所的试点也将在今年秋天开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近古稀的刘兆平又开始了生命中新的探索。

(郭士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