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链接:中国历史合集

一、孙权:200-250年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三国时期吴的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东吴建立者。

东汉末年,孙权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在孙权十九岁时,孙策遭刺杀身亡,后继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黄武元年(222年),他自称吴王,建立吴国。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即东吴。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

1.1、孙策平江东之战:195-196年

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系列战争,发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次年,以及袁术死后的建安四年(199年)至次年年初。

袁术多次失信于孙策,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念头,并以助袁术攻刘繇[yáo]为借口,得到袁术派出的兵马,在发生战争前,孙策拥有士兵五六千人,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

孙策最后把在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成功统一江东五郡,此后江东诸郡成为孙氏势力的基础,为日后其弟孙权建立孙吴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

1.2、二乔:200年

二乔,本作二桥,是东汉桥公(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有国色。

孙策、周瑜攻取皖城后,孙策娶了大女儿,即大乔。

周瑜娶了小女儿,即小乔。

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来中国有些地区将姐夫和妹夫之间的连襟兄弟,称之为两乔。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1.3、鲁肃:208年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东汉末年东吴著名的武将及政治家。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现今世代的人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合称为四大都督,但事实上鲁肃并没有担任过都督一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4)

1.4、周瑜:208年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称“周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他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周瑜与鲁肃、吕蒙和陆逊合称四大都督。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后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周瑜年轻便成就大功,加上谦虚宽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传言“曲有误,周郎顾”,并深得主上孙策、孙权礼遇器重,妻子小乔也称国色,是不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形象,著名篇章如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将周瑜描写成为心胸狭隘,与诸葛亮明争暗斗之人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5)

1.5、吕蒙:219年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pí]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东汉末年名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吕蒙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

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以“白衣渡江”的计策偷袭荆州,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吕蒙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而成才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非吴下阿蒙”等,并在历史史评上与周瑜、鲁肃和陆逊合称四大都督。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6)

1.6、陆逊:222年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

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鲁肃和吕蒙合称四大都督。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7)

二、三国鼎立:208-263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8)

三、赤壁之战:208年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cóng]投降。

曹操追击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后10年占领了荆州(两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9)

四、长坂坡之战:208年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军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击刘备军。

刘备被曹操击溃,携民众逃走,此战,刘备辎重军队损失惨重,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刘备因张飞据水断桥赢得逃亡时间,而甘夫人和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战后刘备放弃转往江陵的计划,转为前往江夏和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0)

五、华佗:汉末三国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f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1)

5.1、麻沸散:汉末三国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传说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xiōng]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zhí zhú]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chāng pú]3分组成。

但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

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2)

5.2、五禽戏:汉末三国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导引术(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

五禽戏本名为五禽之戏(见后汉书与三国志文献),但后世均已简称五禽戏,也有别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

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

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江苏师范大学为五禽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3)

六:益州之战:212-214年

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与益州牧刘璋争夺益州的战争。

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给刘备兵士,让他督白水军及进攻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

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4)

七、汉中之战:217-219年

汉中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

由于汉中是益州北方的一个郡,接近三辅地区(指国都长安),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攻占领了曹操的汉中,战事维持了两年。

最终,刘备占据汉中,同年秋自立为汉中王,控制中国的西南地区,正式建立基业。

八、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219年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历代神仙通鉴》作),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与董奉、华佗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5)

九、曹丕篡汉:220年

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的事件。

汉朝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

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

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9.1、中书省:220年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

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

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

明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

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

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

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

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6)

十、九品中正制:220年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7)

十一、蜀汉:221年

蜀汉,又称季汉、刘蜀,是三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开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后主投降为终,共历二帝,共经43年。

刘备以延续汉室政权称国号为“汉”,又因统治地区古称为“蜀”,历史上为区别东汉和西汉,故称为“蜀汉”、“季汉” ,但因曹魏和西晋并不承认其国号为“汉”,亦不认同其承继汉代刘氏皇室,而称之为“蜀”,“蜀”遂成为其俗称。

蜀汉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三国时期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

11.1、刘璋:214年

刘璋(162年-220年),字季玉,荆州江夏竟陵(今属湖北省潜江市)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振威将军。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又有法正为内应,进至成都。成都吏民都想抵抗刘备,但刘璋为百姓计而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刘备占据成都后,刘璋以振威将军的身份被迁往荆州居住,关羽失荆州后,刘璋归属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不久后去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8)

11.2、蜀科:214年

《蜀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法律。

蜀汉在刘备定都成都以后,就着手制定典律。

根据《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和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但其内容已不可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国用刑严峻。

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

《三国志》中批评刘焉、刘璋父子治蜀,“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法正传〉更清楚指出,刘璋治理蜀地,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为彻底扭转此乱局,诸葛亮厉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理强”为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理弱”则是努力扶植农民,发展生产。

诸葛亮的法治哲学主要来自于先秦的法家商鞅和韩非,以及前汉的新儒家董仲舒。

诸葛亮主张治国应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将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

为劝戒及训励蜀国官员将士,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执行条章,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

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

十二、夷陵之战:221-222年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时避讳改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军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9)

12.1、樊城之战:219年

樊城之战,亦可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襄樊战争,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此役中蜀汉大将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蜀汉失荆州,与东吴关系恶化,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经已稳定益州、汉中,荆州守将关羽见时机成熟,遂进行北伐。

关羽首先进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急求援军,魏王曹操先后派出徐晃、张辽、裴潜、吕贡、曹植援救曹仁,自己亦亲征,不过张辽和曹操未到,樊城之围已经解除。

樊城解围原因是,曹操派人连络孙权,叫孙权从关羽背后偷袭荆州,孙权对荆州一直有野心,而且认为关羽经常扰攘自己边境,故毁约背盟,亲征讨伐关羽,指挥吕蒙攻击荆州。

当时关羽刚被徐晃击败,在意图撤退时,得知大本营荆州已失,唯有退守麦城,最后因突围时被擒,而被吴斩首。

十三、洛神赋:222年

洛神赋》为曹植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所著。

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

洛神为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之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 ,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此赋为曹植所著的文章里较为著名的。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0)

13.1、甄姬:222年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fú】,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

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娶之为妻。

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

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

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魏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1)

十四、诸葛亮治蜀:223-234年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谥忠武

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在后世倍受敬仰,故而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2)

14.1、馒头:三国时期

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

《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

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

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3)

14.2、诸葛亮南征:225-226年

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

当时朱褒、雍闿[kǎi]、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通过这场战争,诸葛亮有效地稳定了蜀汉的后方。

战后,南中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4)

14.3、出师表:228年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5)

14.4、诸葛亮北伐:228-234年

诸葛亮北伐,又称孔明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在228年至234年间发动的对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共北伐五次,在局部取得了一些胜利,夺得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北伐使得魏军损兵折将,并对曹魏的经济影响甚是巨大,在辛毗、杨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诸葛亮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但未能达成从曹魏手中夺取关中地区或是夺取陇西等目标。

而曹魏也曾试图发动反击战,但在汉中诸道遭蜀汉军队击败。

最后,蜀汉丞相、北伐军统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北伐终结。

此后,蜀维持三十年对峙,直至蜀汉灭亡。

《三国演义》中称这一·北伐为“六出祁山”。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6)

14.5、诸葛连弩:三国时期

连弩,是一种古代的远射武器,又称“诸葛弩”,相传为诸葛亮所制,可连续发射弩箭。

商周时期,人们在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弩,秦以后人们开始制造并广泛使用齐发弩,它可以一齐发射数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机),但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且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

明朝以后,火器迅速发展,弩便不再受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7)

14.6、孔明灯:三国时期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shēn]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

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8)

14.7、木牛流马:231年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

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时间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