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云波
1983年,20岁大学毕业,分到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一晃快四十年了。如今的铁道,成了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一度叫铁道校区),盖了不少新的楼房,有了一些新的风景,但也有一些风景消失了。这些消失了风景,却又永远留在不少铁道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长沙,还有点像一个古老而朴拙的都市,那时的铁道,也还充满了“乡气”。东塘,就有点像城市的边缘了。从东塘,到砂子塘,再到烂泥冲(铁道校园所在地),一路都是农田、菜地,那时的铁道学院算郊区,好像工资里还有一份郊区补贴。
那时铁道只有唯一的一个校门,就是韶山路大门。门虽对着韶山路,但有点斜,进门就是一下坡路,所以被人戏称“歪门斜道”。进门左拐,是学生宿舍,宿舍边上有一消息树,然后又是一下坡路。中间有块空地,是露天电影场。虽然收门票,却要自己背凳子去,后来才砌了水泥长凳。不过,不想买门票的话,站在消息树的台子,也可以享受观影的快乐,且来去自由。
在露天电影场观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看《滚滚红尘》: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电影结束了,那首主题歌的旋律,还在耳边回荡。观众大多已散了,自己还在那里发呆,然后是一地的清冷的月光。
后来,露天电影场拆了,建起了学生宿舍,宿舍外面的墙上,经常会贴满各种海报。但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想起曾经的岁月,还有少年时代那些失落的梦。
从消息树,下了那个大坡,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工会俱乐部。地上一栋楼,有商店、书店、还有工会办公室。地下从一个入口进去,竟也别有天地。这大约是六十年代为了防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而挖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后来,冷战硝烟散去,这里成了存放各种物资的地方。地下还有很大的一个屋子,一度开放成了舞厅,供教职工和学生娱乐。每次穿过深深的七拐八弯的地道,进入灯影摇曳的舞厅,都有一种铁道游击队深入敌后的感觉。
工会俱乐部对角,就是铁道的中心景区——街心花园了。
街心花园是铁道所有景点中“变脸”最多的一处地方了。我刚到铁道的时候,这里是一大片桔园。这些桔子树四季常青,而秋天桔子成熟的季节,一片片的金黄,勾起人无穷的乡思。后来,桔子树被砍掉,辟为规整的城市里处处可见的草地,还曾遗憾了许久,仿佛那“乡思”突然没了寄托。后来,这里又建起了阶梯教室,两层,楼梯盘旋而上,名“攀登楼”。“攀登楼”后面挖了一条小溪,前面建了街心花园,有水池、喷泉、草地,成了学生们经常的聚集之地。街心花园北面是创业楼(铁道最老的教学楼,南边就是女生宿舍)。于是,这里又成了表达浪漫之爱的绝佳之地。想想,一帮男生,捧着花,站在草地上,对着某个窗户大叫“某某女生看过来”“某某女生我爱你”,斯情斯景,足以成就许多动人的传说,为人津津乐道。
后来,长沙铁道学院成了“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为了纪念消失的“铁道”,街心花园被开辟成了“铁道园”,曾经的“水池”“喷泉”被代之以铁轨,铁轨上停着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对面山坡上是电气机车、高速列车车头,仿佛浓缩了一部铁道发展史。“铁道”的元素是加强了,却让人感觉,少了一些曾经的“浪漫”与“温馨”。
街心花园后面的小溪,流向西北,曾经是一片更广阔的园子,这里有绿树、草地、假山、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后来又立了一个“生命在于运动”的石碑。这里曾经是铁道人最常去的散步休闲之地。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晚饭后带他出来散步,问:去哪里?他经常会说:去看小桥流水。看到电视上有跳水的画面,他也会说:看,他们在跳流水。
八、九十年代的铁道校园,从“小桥流水”再西去一点,到电子楼、机械楼,就到头了。图书馆和电子楼之间,有一条小门,出去就是农家的菜地。记得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去同事介绍的熟悉的农家的地里去摘菜。那时的农民纯朴,随便你摘多少,随便你给多少钱。
从农家菜地过去,就是山林,有桔子园、茶园。天气好的时候,经常会和比较投缘的几家去闲逛,走得远一直可以到铁路边、过了铁路就是湘江。不想走远,就在山林中随便找块空地,玩升级、斗地主、跑得快。或者,在有月光的晚上,野餐。由此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
到了新千年前后,长沙快速扩张,铁道也不断发展。第一步,校园里的那片“小桥流水”被推平,盖起了新的教学大楼,名“世纪楼”。十几层的高楼,仿佛昭示着,铁道也昂首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只是,当大楼“高”了起来,整个校园却仿佛“小”了起来。
而铁道,也似乎在慢慢失去曾经的那份自在与从容。
新千年,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铁道也往西拓展,把西边农民的那片菜地征了过来,建起了新的运动场、广场,还有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梅岭苑。芙蓉路拉通,然后有了芙蓉路大门,有了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不过,中南大学三校合并,所谓强强联合,客观地说,还是铁道稍弱。合并后好一段时间,铁道人都会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然后,就会具有一种更深厚的铁道情结。所以,才会执意把合并初的“中南大学铁道校区”改为“中南大学铁道学院”,“长沙”没了,“铁道学院”四个字还在,仿佛也是一种心理安慰。还有,毕业了的铁道校友,尽管“铁道学院”有了不少新的“景点”,但他们更在意的是那些曾经的风景。特别是那些消失了风景,让他们心心念念,成为一份永远的记忆。
而铁道学院保持得最完整的风景,大约可以算是那条“梧桐大道”了,从外语楼下坡,穿过“创业楼”和“世纪楼”,在篮球、排球场和运动场之间,开阔起来……那些梧桐树,一年年越长越茂盛,遮起一片浓荫,春天翠绿,夏季花开,秋天金黄,冬天片片落叶飞,四季风景,美不胜收。曾经的铁道人,回去,在“梧桐大道”上走一走,曾经的一切,仿佛就都回来了。
铁道人,似乎都有一种很深的铁道情结。有一年中南大学教职工排球比赛,外国语学院教工男排进了决赛,决赛对手是后勤。决赛的那天晚上,我正在热身。一个曾经的铁道的老师走过来,跟我说:何老师,好好打,为铁道挣口气。我听了一楞,外国语学院、后勤其实都是三校组合起来的,只不过外国语学院,铁道校区的实力更强一点,之前也一直放在铁道校区这边,铁道的人就下意识地把“外语”当作“铁道”的了。
那场球赛,外国语学院费劲周折,终于为“铁道”挣了口气,破天荒第一次拿到“中南”的冠军。这也算是我的“铁道”和“排球”生涯的最高光时刻了。不久,我就离开了铁道,离开了中南。
然后,关于“铁道”的一切,真的只能到记忆中去追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