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梨窝妈妈”

教师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题(语文教师必备能力)(1)

昨天我主要写了于漪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的思想,今天我想接着来写徐杰老师的文章给我的收获,就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在其他平台搜集了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内容,今天就一块写了吧!

01

徐杰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即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文本解读的原则、文本解读的方法。

文本解读存在哪些问题?一、浅读,二、偏读,三、反读。

浅读,就是教师自以为很熟悉的课文,研读时往往浅尝辄止,不能突破曾经有过的阅读体验和认识。

偏读,就是研读文本时热衷于寻找其中的“新”与“奇”,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独到发现”,却淡化了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

反读,就是过分夸大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的空间,在研读文本时和文本的主流价值“对着干”,有颠覆文本之嫌。

这些问题中的“浅读”和于漪老师说的“复合式阅读”应该是同一个意思。教师们在文本解读时要注意避免,不能为了解读而解读。

文本解读的三个原则:陌生化阅读、尊重文本、有效整合。

陌生化阅读,就是把自己之前的阅读经验“格式化”,以一个陌生读者的身份去阅读。

尊重文本,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作者意义(即作者的原创意图),也要尊重文本的社会意义(即读者的主流价值取向)。

有效整合,就是就是对文本进行拆分、重组、提炼,以获取有教学价值的文本资源。

文本解读的方法有哪些?

一、试着寻找新的切入点。二、试着切换不同的视角。三、试着发现新的问题。四、试着使用资料助读。

试着寻找新的切入点,就是在研读过程中,力图寻找到解读文本的新的着眼点,从这一点挖掘下去,从而有新的发现。

比如王崧舟在教学《一夜的工作》围绕着“总理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贯穿全文。

试着切换不同的视角,就是同一篇文本,如果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多角度阅读”。比如,以读者的身份、教师的身份、学生的身份等。

试着发现新的问题,就是在文本研读中发现新问题,既而寻求问题的解决。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问题。

可以从题目、词语、内容、写法、比较、时间等方面入手。

试着使用资料助读,就是借助他人的尤其是一些名家的研读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拓展自己的视野,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新研读。

02

另外,徐杰老师最看重文本解读的穿透力。为什么穿透力在文本解读中尤为重要呢?

他引用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句话:“文学作品的好坏不是句子表面上的东西,是另外一些东西。”“言在此意在彼”,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

而且他还指出:穿透力的思维关键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赵光武先生在《思维科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穿透就是透过表层捕捉到深层的信息,通过进取转录到远区的信息”。

所以他呼吁我们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从偶然的、具体的事物的背后,抛开繁杂的、零碎的表象,去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文本解读具有穿透力呢?

他又从三个方面来谈,即领会、推断、比较。

一、领会,就是心领神会。那么如何领会文本主旨呢?徐杰老师有提供了三个具体方法:想象法、补白法、替换法。

想象法就是针对某个句子,想象一个场景,然后去回答,如果在这样的场景下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补白法,就是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在一个句子适当的地方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通过补充来体会句子的情感。

替换法,就是用别的词语或句子来进行替换。

二、推断,就是建立文本与解读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保穿透的正确性。

徐老师也推荐了两种推荐方法:时间推断和语境推断。

时间推断:关注文本末尾有没有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来推断当时的时代背景个生活场景。

语境推断:根据文中一句话,来推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

三、比较。有时候,文本过于单薄了。找不到问题,我们就要借助外力,引入其他文本,在互文比较中,找出文本内部的问题来。

比较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异中求同,一种是同中求异。

以上就是徐杰老师总结出来的关于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有些琐碎,选择起来好像还是比较麻烦的。

我觉得这个还是要看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就像于漪老师说的一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文本的解读就会容易的多。

但是文化底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积累出来的,所以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老师来说,徐杰老师提供的这些方法,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把文本解读的更深刻,更具有穿透力。

总之,解读文本就要像胡适之先生说的那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过最后我要提醒一下,老师们,文本解读要防止跑偏,不要把“非经典”当成“经典”,否则就是“过度解读”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