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良种是农业的根基,种质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也是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重要依托,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确保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性,农业部在国内多处选点,最终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确定在青海建设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并将位于北京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所保存的全部种质材料在青海进行异地复份长期保存。因此,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复份形式保存种质的长期库——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落户在西宁北郊的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内。
青海是种质资源保护的“天然良港”
地处祖国内陆、高原腹地的青海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这里光照充足、气候冷凉、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发生病虫害的概率相对较低,是保存种质资源的“天然良港”。同时,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青海自身也形成了一批具有耐寒、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特有农业种质资源。
据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副研究员侯万伟介绍,复份库保存着粮、棉、油、果、蔬、茶、糖、牧草等220种作物共43.6万份种质资源。“特别是在零下18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50%的长期库里,种子的寿命可延长50年之久。如果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这里就像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
侯万伟说,从全国各地选取的种子在进入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的长期库保存之前,需经过查重、清选、生活力检测、编号编码等层层关卡,在获得独一无二的身份编码后,这些优中选优的种子会被封存在一个个密封铝盒里,放入这个如同保险柜一般的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中“冬眠”。
青海高原育种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基于这一重要的种质资源,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承担了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等二十多个各类省部级项目。特别在青海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进程中,青海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科研源头持续推动高原特色新品种培育全产业链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共享利用种质资源6000余份次,支撑新品种培育21个,我国春油菜区优质油菜种植区海拔上限由2750米提高到3100米,不仅使高海拔区油菜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品质也得到根本性改善;利用强分蘖、高成穗青稞种质资源“肚里黄”,选育成功青稞品种“昆仑15号”,以亩产621公斤的产量创青海省青稞有纪录的最高单产水平;脱毒马铃薯、青稞、蚕豆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成功选育并审定登记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草地早熟禾等生态型牧草品种14个,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草牧业发展的首选品种。
今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副研究员蒋礼玲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展示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收集上来的扁穗冰草。“这是一种优良牧草,可以和小麦进行杂交,提高小麦的抗寒性、抗耐性,通过分穗,还可提高产量。”这些青海本地种质资源都将进入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中期库,方便集中管理与分发利用。
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青海芯片”
“种质资源能够决定青海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过程中,输出什么样的绿色或者有机产品。”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常务副主任吴昆仑一语中的。
在青海着力打造“青字号”农牧业特色品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沉睡的高原特色种质资源“醒”了过来,还飞上了太空。据吴昆仑介绍,青海的红枸杞种子就曾搭载神舟九号飞船,黑枸杞种子则搭载了实践十号卫星。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内就建有西北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全国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圃等不同的特色作物资源分库(圃),海西州诺木洪建有最大的枸杞种质资源圃。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一个好的品种就有希望培育成一个地方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就能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载体和抓手。对此,吴昆仑表示,要依托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这一平台,在保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备份保存的前提下,从源头上加强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把“青字号”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为青海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贡献“种子的力量”。
策 划:花木嵯
记 者:刘蓉燕 魏慧敏 闻皓
拍 摄:闻 皓
出 镜:魏慧敏
制 作:闻 皓
配 音:周云翔
监 制:花木嵯
总监制:韩国宁
刘蓉燕 魏慧敏 闻皓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