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夏季的第5个节气——小暑已至。从小暑开始,就算进入伏天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谓“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面对滚滚热浪,人类有各种方法防暑降温,比如吹风、吃冰、冲凉、游泳,但你知道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们有哪些妙招度过炎炎夏日吗?请随小自了解一下吧。

河马牌“防晒霜”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避暑方法(小科普热浪拜拜)(1)

肯尼亚奈瓦沙湖的河马。© Robert Granzow

虽然河马的皮肤看起来很坚韧,但其实容易变干和晒伤。和那些爱去海滩的人类游客一样,河马也会使用大量的“防晒霜”——只不过它们可以“自给自足”。

河马能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覆盖在皮肤上,从而提供有效防护。这种多用途的物质能够在滋润皮肤的同时防水,令河马可以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此外,这种分泌物还可以作为抗生素,防晒的同时也能保护皮肤免受感染。

这种分泌物暴露在阳光下时会变成红色,所以有人会说河马可以“流出血汗”。我们现在知道,这既不是汗水也不是血。世界上只有河马(common hippo,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和倭河马(pygmy hippo,学名Hexaprotodon liberiensis)两个物种能分泌这种物质。研究人员已经采取了一些戏剧性的举措来研究它(一位勇敢的科学家曾穿着河马套装,躺在泥土和粪便中收集河马分泌物的样本)。但人们对这种红色物质的了解并不算多。

“耐旱高手”非洲肺鱼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避暑方法(小科普热浪拜拜)(2)

有着大理石花纹的非洲肺鱼。 © Solomon David

干涸的河床对鱼类来说通常是坏消息,但对非洲肺鱼(African lungfish,属名protopterus)来说可不是。这类鱼不仅能在干涸的地方“呼吸”,还有“超乎常鱼”的惊人的耐旱能力。

水生生态学家兼博客作者所罗门•大卫(Solomon David)在之前一篇酷科学报道中曾这样描述:“在干旱时期,非洲肺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可以通过夏蛰(像冬眠一样经历一段缓慢的新陈代谢过程),生存在几乎完全干燥(干涸)的环境中。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测试了非洲肺鱼的夏蛰行为发现,即使在7年的‘睡眠’后,它们也能复活!”

可以“长眠”的地松鼠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避暑方法(小科普热浪拜拜)(3)

哥伦比亚地松鼠 © Matt Miller/TNC

非洲肺鱼并不是唯一进行夏蛰的物种。许多物种在炎炎夏日中都会以“变得迟缓”作为一种保存能量的手段。美国爱达荷州的几种地松鼠(ground squirrel)就是一个极端例子:它们在每年的3月或4月出现,7月初回到地下,要到第二年春天才会重新现身。

想想看,一年中有八到九个月它们都处于“休眠”状态。在沙漠边缘,夏天炎热干燥,保持凉爽和寻找食物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蛰伏”是有意义的。

有趣的是,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相同种类的地松鼠在整个夏天都会出没。在这些地方,由于气温较低,植被较绿,它们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待在地下了。

爱做泥浆spa的麋鹿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避暑方法(小科普热浪拜拜)(4)

美国黄石公园的公麋鹿。© Phil Parsons /Flickr

麋鹿(elk)是森林中为数不多的“未见其形、先闻其味”的动物之一。是的,它们很臭。一些荒野爱好者对麋鹿的麝香气味如痴如醉,但实际上那种味道很不好闻。

导致恶臭的一个原因是麋鹿喜欢在烂泥地里打滚。特别是公麋鹿,它们会在有泉水渗入的土壤或接近天然矿物的地方翻滚,如此一来,这些地方就变成了巨大的泥浆“浴池”。公麋鹿泡在里面,同时还会小便。它们继续浸泡,让自己被泥浆(和其他液体)覆盖,从而制造出一个有点惊人的外观和一种更惊人的气味。

生物学家和猎人们知道,这些泥坑有明显的占地盘目的。但研究表明,麋鹿和奶牛会利用打滚来降温和抵御夏日昆虫。如果你在荒野中遇到一个泥浆“浴池”,并认为它会是一个不错的spa场所时,我建议你:最好别这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