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的闫姓(百家姓阎姓)(1)

阎姓在《百家姓》中阎姓排到300名以后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姓”,其源流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少数民族改姓等说法,阎姓发源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关于阎姓名人,我们熟知的主要有阎立本、阎锡山等人。

阎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阎乡家乘》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河北省易水一带)。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省安邑),后被晋国所灭。

源流四

出自芈姓。楚国公族,有阎敖。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阎忽德氏,世居扎鲁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岳诺特氏多冠汉姓为阎氏、门氏、伊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家族文化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阎国宝同叔、兄、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至中都遇冦失散,国宝公携唯一族谱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树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建树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铜山、邳州、贾汪、宿迁、遂宁、丰沛等地,开籍祖信谱公。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