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刀斧用久了,不锋利了,乡人不说"钝",而是说"鈯",读入声。

"这斧鈯得可厉害哩,你给咱磨一磨哇。"

"菜刀鈯得贵贱切不动了,好好给咱磨一磨。"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

鈯,普通话读作tú,刀钝斧不锋利的意思

不过呢,乡人大都不知道这个"鈯"字怎么写,便用同音字"秃"来代替,这个错误应该纠正一下。

先来说说"鈯"

鈯,普通话读作tú,隋代曹宪为《广雅》作音释云:"鈯,钝也。"意思是形容刀刃不锋利。

据《康熙字典》,"鈯"字还有另外两个解释:"《广韵》小刃也。又与掘同。《荀子·正论篇》鈯人之墓,抉人之口。"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2)

《康熙字典》中“鈯”字条

《广韵》是宋代官修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其实,《广韵》对"鈯"字的解释仅为"钝也,又小刃也",没有"掘"这个义项,《康熙字典》在编撰时,引文有错。

《荀子·正论篇》原文应该是:"若是则有何尤抇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

这里的"抇"字,读hú(音胡),发掘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讹为"鈯"。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3)

古代典籍《说文解字》

考之典籍,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鈯刀"的用例极少,而"鈯斧"却俯首即是。

南宋陆游《思归》诗:"会当求鈯斧,送老镜湖滨。"

元代耶律楚材《请奥公禅师开堂疏》:"既收鈯斧子,不藉破皮鞋。"

元代赵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鈯斧既已承当,办香须要着落。"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4)

小和尚砍柴

尤其是在佛教经典中,"鈯斧"一词,随处可见,简直就是出家人必不可少的标配。

《续诸宗部·梦窗国师语录》:"八提鈯斧六处开山,三朝加敬一国咸尊。"

《续诸宗部·虎穴录》:"忝承纶言于万乘至尊,叨提鈯斧于无双禅苑。"

《续诸宗部·无文禅师语录》:"三提住山鈯斧,再得扶起宗门。"

《续诸宗部·南院国师语录》:"奴呼二乘驱菩萨,鈯斧单提无处收。"

佛经中常见的"鈯斧",典出唐朝时候禅宗一桩著名的公案。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5)

石头希迁禅师画像

有一次,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让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拿一封信,送给南岳怀让和尚,告诉他把信送到了要赶紧回来,又说:"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

这里的"鈯斧子",就是不锋利的斧头,当然,青原大师并不是真的拿一个鈯斧子给他的徒弟,而是要把"上乘佛法、最高智慧"传授给他。

这个故事在编集于宋朝的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山行思禅师》中有详细记载,学佛参禅的人大都熟知。后来的和尚讲经说法的时候,也经常用"鈯斧"来作比喻。

铢,有可能的"鈯"的始字

"鈯"字不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明这是一个晚起字。

那么,更早的应该是哪一个字呢?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6)

鈯斧

三国时期的韵书《博雅》(即广雅)有这样的记载:"铢,鈍也。《淮南子·本经训》:'其兵戈铢而无刃。'《注》:'楚人谓刀钝为铢。' "

也就是说,"铢"字有一个义项为"钝",即刀不锋利。西汉道家名著《淮南子》中就有"其兵戈铢而无刃"的用例,意思是说他们的兵器不锋利,没有开刃。

铢,普通话读作zhū(音朱),《说文》:"铢,权十分黍之重也。一曰十黍为絫,十絫为铢。" 意思是,十粒黍(即黄米)为一絫(lěi,音累),十絫为一铢。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7)

斧头

铢,本义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引申为极微小的数量,比如"锱铢必较、铢积寸累"。

那么,表重量的"铢",又怎么跟"刀不锋利"扯上关系了呢?

这得从"铢"字的上古读音说起。

你也许不相信,在上古音中,"铢"的读音就是tu(音土)。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8)

许慎和《说文解字》

在古代音韵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叫"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是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的主要参考之一。

所谓的"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 "彻" "澄" "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大约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舌头音"端 [t]" "透[t']" "定[d]" "泥[n]"中分化出来的。

理解不了?那还是举例说明吧。

比如,《礼记·檀弓》:"洿其宫而猪焉。"东汉郑玄注:"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也就是说,"猪"字在上古的时候不读zhu(音朱),而是读du(音毒)。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牵象犀"中的"督"字,在上古的时候不读du(音毒),而是读zhu(音朱),"天督",唐朝李贤注:"即天竺国也"。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9)

古代典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汉枚乘《七发》:"踰岸出追。"唐朝李善注:"追,古堆字。"也就是说,"追"字在上古音中不读zhui(音追),而是读作dui(音堆)。

《诗经》:"左旋右抽。"释文云:"抽,敕由反,《说文》作'搯,他牢反'。"也就是说"抽"古读作"透"。

直到今天,有些方音中仍然只有舌头音,比如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陈"的声母为[t]。

如此,"铢"字在上古读音中,不读zhu(音朱),而是读tu(音土)。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0)

雕版印刷

在两汉之前,人们把刀不锋利称之为"铢",读音为tu(音土),到了隋唐的时候,"铢"字就读成zhu(音朱)了,于是人们就另造了一个"鈯"字,来代替原来的"铢"字。

秃,跟"刀不锋利"没有半点关系

秃,《说文》:"秃,无发也。从人,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王育说:'仓颉出,见禿人伏禾中,因以制字。' 未知其审。"

这段话告诉我们,"秃"字的本义就是人没有头发。那么,"秃"字上面为什么是个"禾"字呢?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1)

小和尚打坐

这里讲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遇见一和尚,问:"秃驴的秃字怎写?" 和尚知道是在骂他,便答道:"秀才的秀字,把屁股上尾巴翘起来就是了。"

虽然是个笑话,但一定程度上说出了"秀" 和 "秃"是有关联的。

秀,本义是禾谷抽穗扬花,广义为草木之花,有生发、美好意。

人的头发多且长,即为秀发。无发称甚?称秃。

《礼记·明堂位》:"齐人谓无发为秃揭。"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2)

秃发的人

宋朝沈辽《寄庆复允中》诗:"坐想故人应见忆,如今秃发不胜斑。"

清袁枚《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孙叔敖突秃,即今之发秃也。"

禿,是"秃"的异体字,从禾,从儿(人),所以仓颉造字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秃头的人伏在一片禾中,得到启发,造了这个"秃"字。当然了,许慎在《说文》中也强调指出,"秃人伏禾"这件事情"未知其审",到底是真是假,他也说不准。

再后来,山无树木,树木无枝叶,枝头鸟儿羽毛脱落,都称之为"秃",就连毛笔用的时间长了,笔尖掉毛,不锐了,也称之为"秃管" "秃笔"。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3)

最亲不过乡音

不管哪个引申义,"秃"字跟"刀斧不锋利",始终没有任何瓜葛,所以说,今天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刀钝斧鈯,写成"秃",这是错误的。

这里顺便说一句,人的舌头要是不利索,就咬字不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舌头",在晋方言中,称之为"鈯舌",这两个字均读入声,大致发音为tuo sha。

有人说,"大舌头"的方言本字应该是"笨嘴拙舌"的"拙舌",缪也。

拙,即笨拙,不灵巧,最早见于《尚书·盘庚》:"予亦拙谋。"

刀之锋利在于磨刀石的意思(刀斧不锋利的意思)(14)

山西娃娃

笨嘴拙舌,是个现代词汇,最早的用例见于当代文学作品中。比如,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嘴拙舌的大老粗,真说不过他。"

这里的"拙舌",是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跟咬字不清的"大石头"扯不上关系。(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