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1)

我国砖瓦烧制技术源远流长,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秦砖汉瓦”成就了辉煌的古代建筑,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见证。

榆树市大坡镇徐家窑一直守望着“秦砖汉瓦”这一古老的中华技艺。如意祥云,松柏青竹,牡丹富贵、龙凤呈祥……砖雕图案繁多;布纹青瓦、兽头瓦当、龙脊吻兽……古建材料多样。徐家窑第七代传承人、榆树市天杰古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家利致力于传承坚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很多古迹古姨筑都打上了徐家窑工艺的印记。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2)

徐家窑距离榆树县城将近30公里。

一条乡路,一处山丘。大坡古城遗址城垣依稀可辨。遗址旁立有石碑,上面写着:“大坡古城遗址 1981年4月”。

古城遗址边上有一片厂区,那就是徐家窑了。

徐家窑坐落在大坡古城脚下,西行7公里与松花江相望。大坡古城遗址发掘时,发现了板瓦、筒瓦、兽面瓦当、绿釉瓦、缠枝花纹滴水和忍冬纹雕砖等古代建筑构件。而徐家窑生产的古建筑材料——青砖、青瓦和砖雕,似乎与大坡古城文物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古城今韵,增添了徐家窑的传奇色彩。

徐家窑博物馆是2017年省文化厅规划的第二批“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馆舍面积约200平方米。博物馆内有大坡古城出土的文物;也有徐家窑烧造的代表性作品。

印有布纹的筒瓦、板瓦,在瓦的家族史上流行时间最长,是考古断代的主要参照物。从战国到明清的各代遗址中都能见到布纹瓦。它被广泛用于古代建筑中。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3)

在博物馆出临近出口的墙上,张贴着一幅工程项目分布图,这张图记录站徐家窑青砖青瓦留下的骄人轨迹:黑龙江漠河的李金庸祠堂、海林的威虎山影视城、吉林长春的伪皇宫、辽宁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内蒙古的海拉尔的古典建筑群等,都镶嵌着徐家窑烧制的青砖、花瓦、布纹瓦、勾头、滴水、各种脊兽等古建筑构件。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4)

早在300年前,徐家窑由江苏徐姓人家开办。徐家人手艺精湛,为人厚道。徐家窑生产的砖瓦和生活用品很受人们的欢迎,生意红火兴旺。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徐家先辈们多次往返江苏吉林两地。虽然如此,徐家人仍然世代传承着“徐家窑”的烧雕技艺。这门技艺传到徐家利这里,已经是第七代。

上世纪70年代,20多岁的徐家利告别故乡江苏,带着祖辈传下来的烧窑技艺来到大坡。没想到,与祖上留下的徐家窑巧遇。

1983年,徐家利开始接手徐家窑。

这时的徐家利还没有想到,个人的宏图伟业已经开始起步。

曾经的老窑,虽然满身蒿草,摇摇欲坠,但窑体上“徐家窑”三个字清晰遒劲,犹如一个老人,为后来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5)

左图:布满苍桑的老窑 右图:窑身的标记——徐家窑

如今的徐家窑,地儿还是那个地儿,手艺还是原来的手艺,窑却已经换了模样。从原来烧煤的老窑,再到无烟的煤气窑,再到现在的辊道窑炉,已经历三次更替。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6)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7)

榆树大坡镇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这里的水土和气候成就了徐家窑的青砖青瓦。徐家窑出品的青砖青瓦耐寒、耐热、抗腐蚀、抗风化,在东北极寒极热的环境条件下不起皮、不脱落、不爆裂。

徐家窑的工匠们在长期的烧制实践中,总结出大量口诀,口口相传:

“要取土别挖深,一尺下面有黄金。”

“泥是丈夫模式妻,抽抽打打出好坯。”“哥们一大垛,不许挨着坐。”

“小火冒黑烟,潮气飞满天,大火封海烟,水土变成砖。”

“烟囱冒蓝烟,快把窑门关。龙王吐玉浆,红砖变青砖。”

青砖青瓦是我国建筑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其特有的烧制和雕饰技艺承载着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东北地区历史人文的变迁。它是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家窑的工匠们不懈努力,使古老的烧雕技艺再现了人类文明的足迹,让一度远离视线的生产方式回到当下,成为宝贵的文化印迹。

2012年 “徐家窑”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2016年,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先后被长春市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徐加利和马笑舫两位工艺大师都已年过花甲。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徒弟,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通过徒弟们的悉心呵护,这门古老的烧雕技艺依然能够被人们记得,并被发扬光大。

白浒孤窑浮雕(原创寻脉大长白)(8)

砖雕大师马笑舫和他的徒弟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吴玉军、月半马尧、审核:怀楠、监制:王林、金可红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