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春分。不过,这个日子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世界儿歌日”。
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人们创立了“世界儿歌日”。从此,每年的3月21日,也就是春分,被视作春天到来的第一天,由13岁以下的儿童举行庆祝活动,主题围绕“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
近50年来,“世界儿歌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每年的3月21日,各国儿童组织、教育机构会用各种形式庆祝这一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儿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朗朗上口、广为传唱。如今,当年垂髫已成耄耋,让我们一起在歌声中,重读光阴的故事,回味成长的快乐吧。
《让我们荡起双桨》,算得上是我们的国民儿歌了。1955年我国拍摄了一部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描绘了一幅幸福景象: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像花朵一样愉快歌唱。
1956年6月,由王路创作的儿童诗《小燕子》在《长江文艺》发表,他毕业于河南大学,当过记者和老师。1957年,作曲家王云阶将这首儿童诗略作改动后,谱曲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
从1960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儿歌注重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比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原为1961年公映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曲,后被选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自1970年到1980年,这一时期的儿歌主要为革命歌曲。
1974年,电影《闪闪的红星》热映,主题曲《红星歌》随即传唱。歌曲唱出了小红军战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虽然歌词很短,但作词人精准地捕捉到了当时儿童的心理向往。1980年,这首歌曲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
《采蘑菇的小姑娘》也是传唱至今,歌曲中小姑娘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十分惹人喜爱。
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视进入普通家庭,我国儿歌出现了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更多变、感情丰富。
由望安作曲、潘振声谱曲的《春天在哪里》,1981年5月刊登于《北京音乐报》,后被选入我国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这首歌曲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
由谷建芬作曲的《歌声与微笑》,发行于1986年,由于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于1989年登上了央视春晚。每到欢乐的场合,人们常用这首歌表达情感,歌曲也多次走向世界各地,传递中国人民的友谊之情。
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4集动画片《黑猫警长》,主题歌《啊哈!黑猫警长》广为传唱。
1990年6月,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试映,9月全国放映。到年底时共发行397个拷贝,观众达两亿多人,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
童年的你,哼唱的是哪首儿歌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