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把读者带进了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全书用宏大的结构描绘了百年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黄巾起义始,以三家归晋终,天下大势尽在笔下,从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出罗贯中优秀的组织才能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足以发现他的韬略才能,否则三分天下、数百战争、上千人物怎能讲述得如此生动传神。
然而观看罗贯中的一生,就会发现他做出了和书中相反的举动——选择张士诚,放弃朱元璋,按照他的眼光及对天下大势的了解,怎么会做出如此抉择呢?
有志图王
罗贯中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是丝绸商人,虽说元朝将人分为十等,商人的地位较低,但至少衣食无忧,罗家在富有之后当然想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于是将家族子弟送入私塾,以期能为官为吏,罗贯中就因此进入了学堂。同时,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被平息,经济、文化的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动,作为南宋古都的杭州自然成为经济文化双发达的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知识分子纷纷南迁,比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受到这种影响,罗家也迁往苏杭一带继续做生意,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弃商从文,跟着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名师指导,罗贯中的文化修养自然提升得很快。另外,杭州说唱艺术和杂剧的流行,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不愿远离。
可惜,随着天下的纷争迭起,偏居东南的杭州也不能幸免,罗贯中此时也不甘心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想要在风起云涌之中干出一番大事业,封王拜相,功成名就,而他的这种抱负凭借专心读书考取功名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战乱时期,所以在他的精心挑选之下投靠在张士诚麾下!
此时张士诚在众多起义大军中势力最强大,是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且看起来知人善任,有雄主之像,所以罗贯中在衡量之下作了张士诚的幕府宾客,也得到了一定的重用,在第二年就曾献策,阻挡住了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屡次进攻,罗贯中的职位逐步提升,好像一切都在朝着他预计的方向发展。
识人不明
好景不长,在他献策的同年,张士诚的弟弟打了败仗,因此被元朝俘虏,张士诚也不愿意继续随时都会掉脑袋的“造反”事业,在亲情和“小富即安”心态的双重作用下,他选择与元朝媾和,对元人屈膝,可以说,这种做法是致命的,有识之士纷纷对其失望,罗贯中也是其一,且降元之后,张士诚贪图享乐的本性逐渐地暴露了出来,这个曾经有望夺取天下的雄主开始堕落。
但让罗贯中真正绝望决心叛离的是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元朝大势已去,竟再次反叛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多位幕僚都曾出言阻止但均未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争相离开,罗贯中也借口返回了老家太原,他选择的这位“雄主”也因此成了出头之鸟,人人得而诛之。
在张士诚这颗明星渐渐陨落的同时,曾经默默无闻的朱元璋部队迅速崛起,搜罗人才,争夺城池,同时抗元的决心也非常坚定,攻破定远,南下滁州,攻克和县,占领应天,一步步地收编军队,占领地盘,扩大自己势力,露出自己的獠牙,而这些正是罗贯中心中“雄主”该做的事。虽说张士诚的势力依旧庞大,可内核早已虚弱不堪,被朱元璋打败只是时间问题,罗贯中在离开张士诚三年之后,也就是至正二十六年又回到了杭州,此时,张士诚已经被拿下了,朱元璋也顺势统一了江南!
发奋著书
也许有人会有一个疑问,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后,为何不去投奔朱元璋呢?以罗贯中的才略眼光,不可能没有发现朱元璋的王霸之像,但其实是他不想吗?显然不是,就冲他再回杭州这个举动都可以看出他还是存在“有志图王”理想的,只不过现实和风骨让他低了头。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皇叔”光环让他有多次投奔的底气,再加上仁义忠厚的性格特点,那些诸侯就算是为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也会欣然接纳他。而罗贯中呢,在朱元璋集团早已形成固定的利益群体时,贸然进去分一杯羹是不可行的,再加上他还曾在张士诚身边出谋划策击败过康茂才,更是被朱元璋所忌,所以再遇明主的期许从一开始就是空的。
再说罗贯中本人,自古以来“忠臣不事二主”,谋士选择主公效忠,可以说是从一而终的终身事业,文人的风骨让他无法再为另一个主公效劳,他的心里是不能迈过这条底线的。而朱元璋也不可能如刘皇叔一般三顾茅庐去接纳罗贯中,毕竟当时身边已经有刘伯温、李善长等智囊团队!正是在此种环境下,罗贯中无法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他放弃了野心,转而投向文学这一条道路。
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功底,成熟的历史、人生观,都让他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大放异彩,他将自己早年“有志图王”的理想融注在作品当中,《三国演义》中的天下大势,《隋唐志传》的反隋起义,无一不是写乱世英雄,也许,他的梦想在书中尽数实现了吧。
结语:罗贯中的一生从文学圈到政治圈,又从政治圈回到文学圈,算是走了个圆,在政治圈中的起落沉浮,造成了在文学上的如鱼得水,他的梦想,在书中得到了圆满。如果罗贯中的选择没有失误,那历史上可能会多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少了一个优秀的文学家,那我们也就看不到这些描绘得淋漓尽致的战争和权谋,看不到这些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乱世英雄!对于罗贯中来说可能在政治上有一些未能实现的遗憾,但对中国文学来说却是极大的幸事,没有他,就没有章回体小说的开端定型!对于罗贯中您还有哪些了解呢?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