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居秋暝》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这首诗选入中学课本,是学生必背篇目之一。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在很多人的家中往往挂着这两句话的条幅,可是诗佛王维这两句充满禅意的诗句,其中的禅意未必人人都能体会到。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王维年轻时候儒家思想占据只要地位,他也曾经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是在他努力的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之后,因为小人的构陷,和上层权力中心的勾心斗角,王维因为一个小小的工作失误而被贬官,让王维对政治有了重新的认识,由于遭受打击,王维的政治热情渐渐消散。
王维有一个深信佛教的家庭背景,他的父母兄弟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父母给他起名字时,用了一个著名的在家修行的菩萨“维摩诘”的名字作为他的名和字,王维很小的时候佛教思想已经在他的脑子里扎了根,所以当王维事业不顺,政治热情减退时,儒家思想就渐渐退去,佛家思想就占了主流。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遵循的人生得意就是儒家,人生不得意就是道家或者儒家的原则。王维因为家庭熏陶的缘故,不得意时,自然就拥抱了佛家。
从中年开始,王维就迷恋上了佛家思想,三十多岁开始,他还专门拜高僧为师,钻研佛法。佛教有很多流派,王维学习的是中国最流行的禅宗。到了晚年,王维对禅的感悟更加空灵和精妙,他的许多山水诗,其实都是描述自己禅悟的感受和体验,《山居秋暝》就是一首充满禅理禅趣的禅诗。
禅是什么我们先弄清楚”禅“是什么,才能真正体会禅诗的禅理和禅趣。
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略的叫法,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弃恶”、“功德丛林”等,根据它的内涵意思可以翻译为“静虑”或者“思维修”,是佛教的一种修持的方法。可见,所谓的“禅”就是让人们能静下心思考的一种修行方式。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有许多流派,“禅宗”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和中国本土思想结合的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讲究修行时“禅”、“定”并称,意思就是止散乱心,专注一境。也就是说,禅宗修行的方法就是静下心来思考。
那么禅宗到底思考什么呢?禅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一种纯净无我的乐趣,涅槃寂静的境界以及清澈透明的智慧。也就是说,禅宗修行的目的是怎样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无我”的境界,让人的精神得到解脱呢?禅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空观、静观。就是要让人把一切真实都看作空花幻觉。
达到无我境界之后,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它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说,这种境界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最后达到心灵的自足与喜悦。
《山居秋暝》,一首充满禅理禅趣的禅诗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了解“禅”的有关知识,再读《山居秋暝》,王维以“空山”起笔意义就有所不同。“空”绝不是写山其荒凉、凋敝,而是禅宗修禅的起手式——“空观”,把一切真实都看作空花幻觉,是一种心“空”,也就是心灵自由,空无执著。而心一“空”,自然周围山村环境也就静谧、闲适,这是心静。之后的“新雨后”的环境,更让人感觉到一派明净、清凉之气,这是心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心灵自由,空无执着的心境中,进一步感悟心灵之静。石上流泉衬托出整个环境的静谧,空旷的山野,幽静的深林,天上的一轮明亮个月亮,这样的景色祥和,宁静,安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会逐渐忘却了自己,无拘无束,无欲无贪,超脱一切,坦然自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虽然看不见的浣女和渔人,但是,这自然界的声音却更让人心里感到宁静。而竹子间洗干净衣服的浣女,和莲花中归来的渔人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净”,没有一丝灰尘,这是一种纯净无染的心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样的心灵体验,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当然愿意留在这样的山水之间。
《山居秋暝》这首诗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更主要的是还领略到了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在心灵上得到满足。
结论诗,文之禅也;禅,佛之诗也。”王维的山水诗充满着禅趣,他生动地传出了自己微妙的禅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王维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上的贡献,就是以佛禅意识为内在精神,去体认和表现生命和自然,在一种特定的宗教体验中去幻构理想的心理时空,开拓了山水诗的意境。
王维被称为诗佛,读诗佛王维的诗,不仅要欣赏他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要用心体会王维诗中的佛理和禅意,才会有心灵的满足。如果只从表面的山水生活之美去欣赏王维的山水诗,而忘记了诗中的禅趣禅意,实在是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