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商场、小超市和各种市场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便利着市民的生活,但不少不发达的地区还经常存在借物的现象,反映着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购物不便捷,而这其实也是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个体现。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1)

在商品交易落后的古代,人们大多是自给自足,而遇到困难的时候,也都会互相照应、帮衬。不过,借米、借面、借调料这都是毫无问题的,但即使是再热心肠的人,也会有“四不借”,这是从祖辈开始就有的规矩。那么,古人所说的“四不借”分别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人甚至说“借了家败亡”呢?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2)

“吃饭的家伙”不能借,这里所说的吃饭的家伙并不是碗筷,而是从事某项职业的人所用的专业工具。举例来说,像木匠的锯子、铁匠的锤子、理发师的剪子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再好也不能外借。从现实角度来讲,把自己吃饭的家伙借出而别人不还的话,自己就会开不了工,说不定就错过大活;作为每天陪伴自己的物件,匠人们往往和这些“家伙事儿”有了感情,不愿让别人经手;从比较封建迷信的角度来说,谋生的东西给了别人,就预示着自己会丢饭碗,从此忍饥挨饿。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3)

还有自家的药罐子,如果家里有人生病,经常需要煎服中药的话,不少人都会直接买一个新的药罐,图个方便卫生,而这个药罐,也是不能借出的东西。一来,自己长期使用的药罐难免有些药物成分残留,而如果借走的人恰好忌食那些成分,就可能造成病情的加重和恶化。

同理,别人拿去煎药后也可能在罐中残留一些对自己不好的成分,这对双方而言都不是好事。另外,如果自家或对方得的是肺结核这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那借给别人药罐,可能会把自己的病“借”出去,而别人归还后自己如果继续使用,则可能将别人的传染病传给自己,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4)

再来是结婚时的喜床,洞房花烛被许多古人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因此,人们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新人睡的喜床十分看重,甚至常常订制全新的床架、床垫和大红色的床单被套。在这里,又有一个忌讳,那就是新娘新郎必须是最先躺上喜床的人,如果有人抢了先,就会把婚礼的喜气带走,这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新婚喜床是不能“借”给人坐或躺的。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5)

最后一样不能借的就是婴儿的摇篮床,也称“坐床”。婴儿刚出生时,喜欢被摇来摇去的感觉,因此父母常常会买或者自己制作一个摇篮床。随着婴儿的长大,摇篮渐渐显得小了,这时就会有人想着反正用不了,不如送人或者借给刚生孩子的乡邻。其实,这也是不可以的,因为摇篮床被视为是家族的人丁兴旺,如果借给了别人,自家就难以再添新人口了,在普遍认为多子多福的古代,这无疑是很大的忌讳。

上述的“四不借”在不同的地区其实有着不同的解释,如民间还流传有不能借拐杖、不能借菜刀等说法。其实,就如同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而九十年代的三大件变成了空调、电脑、录像机一样,这些习俗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生变化。于是,有人就别出心裁地提出如今社会上的“四不借”,是车不借、手机不借、证件不借、钱不借。

古代三不借是哪三不借(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6)

车不借,是因为如果借车的人引发了事故,车主有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什么都没做却惹上麻烦,这实在令人有苦说不出。手机不借,是因为现在每个人手机上都有隐私或者贵重资料,如果借走的人看到或者误删,都会造成不太好的结果。

证件不借就更加好理解了,现实生活中证件失窃导致莫名其妙欠债、征信被拉黑,甚至“被结婚”的例子都比比皆是,所以这些珍贵的东西一定不能轻易借出。关于不能借钱这点,或许很多人都深有同感,俗话说:“借钱的时候是朋友,要钱的时候是仇人”。很多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都因为借钱而有了隔阂。如今,即使借钱之前做好调查,借钱的时候留足证据都不能保证一定能如数拿回。所以说,如果不是信得过的人真的遇到麻烦,有些忙还是不帮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