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孩子阅读,两个文言文用字的读音问题,引起了混乱混乱的原因分两种情况:一种来自理解性、知识性的错误,另一种来自专家有意无意地误导,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的古今异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的古今异义(秋天漠漠向昏褐)

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的古今异义

最近陪孩子阅读,两个文言文用字的读音问题,引起了混乱。混乱的原因分两种情况:一种来自理解性、知识性的错误,另一种来自专家有意无意地误导。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hái)无味。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还,这里是“依然,还是”的意思,所以读(hái)。读(huán)时,是“归还;回到;返还”等词义。按照这里的诗句意思揣摩,当读(hái)。读不准的原因可能是没有理解诗句的意义。

有人据“百度”的结果来争论,说应该读(huán),因为这是古音,读古诗就应该按古音来读。

的确,(hái)这个读音是后起的,旧读的确是(huán),但所谓旧读,就是已经废弃的读音。现在生硬地遵循旧读,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相反还容易引起误解。

另一个例子有所不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黑,有的指导老师要求孩子读(hè),说这样才能和上句的“色”字押韵。但黑就是黑,怎么就成了褐呢?与“还”字的异读情况不同,黑这个字从来也没有读过(hè)啊。

读黑为褐,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叶韵”(”叶”读xié。叶韵的意思就是为了押韵而自己硬把一个字的读音改了)。举一个远一点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斜要读若“狭”,其依据也是“叶韵”,现在语文书不提倡这么读了,这是对的。

中国古诗讲平仄,讲格律,但语音自古即今变化太多,这是今人读古诗时必须面对的实情。为了押韵就可以任意“叶韵”,一则缺乏学术依据,另外,古诗文中要“叶”的读音实在是太多了,恐怕要“叶”之不及,乱作一团。

适当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体系,当然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诗歌,但强行寻求复现古音格律,一方面徒劳(稍微翻阅一下古音韵研究的专著,就知道为什么是徒劳了),另一方面并无助于鉴赏,还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而且要把这种别扭强加到孩子身上去。

现在有学者提倡“吟诵”(这是个专有名词),他们既知古音复现不可求,所以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普通话的语音,尽量将有平仄入声的格律诗读得合乎格律。”所举例子,如“野径云俱黑(he四声),江船火独(du四声)明。”(并见于澎湃新闻采访叶嘉莹的文章)这些行为,作为诗词爱好者的一种游戏,如同茶客弄普,珠友盘玉,当然无可厚非,太当真,就没什么意思了。

还是回到中学生这里。语文,在基础知识(读音、释义)学习方面有两个标准依据,一是课本,一是词典。课本必须是你正在使用的最新版本,词典必须具有权威性。就中学生而言,这里仅推荐两本词典,足以应对中学语文学习的一切需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目前为第5版)。

解决字音、字义问题,务必勤翻课本勤查词典,千万不要偷懒以“百度”之类搜索结果为标准。搜索引擎是一种资料检索工具,其检索结果当然可作研究素材,但绝不能径直拿来当正确答案。另外,像百度百科等网络工具书,其内容并未经过学术层面的认真编辑和审核,往往充斥着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错误,所谓防不胜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