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娘:水边的精灵

文/高建锁

吊脚楼里的戏台散文(散文豆娘水边的精灵)(1)

雨过天晴,外面阳光明媚。打开阳台的窗户,正看见外面的菜园里白菜和豆角正蓊蓊郁郁的,旁边有一只小猫儿眯着眼、正趴在裸露的土地玩耍,目光再回到菜地时,却发现一只昆虫正在绿叶叶的叶面上翩翩起舞,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豆娘!

豆娘一种身体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颜色鲜艳。小时候,我总以为它是蜻蜓的儿女,因为它很像蜻蜓,但身体更纤细,显得十分柔美。我的目光追随着它,见它忽高忽低地飞着,不禁想:“这可爱小东西它不停地飞着,是在寻觅什么呢?”

豆娘学名“蟌”,属昆虫纲,蜻蜓目。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身体细长,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厘米,最大者可以到6-7厘米。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蜓目,豆娘给人的观感貌似蜻蜓,所以本人过去也一度将它们当作“小蜻蜓”来看待。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眼睛的距离、腹部的形状、停栖方式、飞行能力等会有明显的不同。最明显的是豆娘的体型比蜻蜓要小得多,豆娘休息时翅束于背上方,四个翅膀几乎一样大小,而蜻蜓的两个后翅膀稍长并且比两个前翅膀宽,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

豆娘在乡下还有一个俗名——“鬼蜻蜓”。这名字猛听起来有些悚然,但真见了它,却不以为然,非但不怕,还有点想亲近的感觉。我幼时网过蜻蜓,就把豆娘当做蜻蜓,说不明二者区别,认为那是小蜻蜓。大人特意叮嘱我们不要捉这种虫,要赶快放掉。

其实,那是大人骗我们的。

由于豆娘的体态娇美、翅膀颜色多变,五颜六色,故很得人们喜爱,有些昆虫爱好者对其痴迷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蜻蜓和蝴蝶。

盛夏的清晨,绿色的稻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走在田埂上、庭院里,篱笆前,时不时总会看到豆娘那美丽纤细的身影。看见了,便想去捉一只,于是盯牢一只停在枝桠上红色的豆娘,把手慢慢伸过去,可这家伙十分敏锐,总是轻松逃脱掉了。

于是,我们寻来柔嫩的枝条,围成圆圈,把墙角、田间里的蜘蛛丝网收集起来,制成一个网。看一只豆娘飞了过来,时急时缓,飞高飞低,十分地悠闲,这时悄悄地靠近它,举起丝网轻轻地罩过去,它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逮住了,只能胡乱地蹬着小脚束手就擒。

豆娘的喜欢停歇在水域附近活动,池塘、溪流、湖畔等都可以看到它们翩翩飞翔的身影。其中觅食、求偶、产卵也都是在水域附近完成。一般雌虫会将卵产在水边的石块、杂物上,或者水边的植物上,待卵孵化会顺势跌入水中生活,然后在水中完成一段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

宋代《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诗云:“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还有释绍昙的《居士看日灵照先化去图赞》中说道:“这豆娘儿,短头折脚。弄弄鬼精魂,搀先一著。看日庞公监本獃,深深好与一坑埋。说的就是这种可爱的动物。

著名诗人、摄影家李明月女士在《蓝豆娘》里,更是诗意盎然,想象丰富,意蕴凸显。“那蓝色豆娘,在一片红叶/落水瞬间,铸成了小舟/一条河的家当——/就被归属了,当路过我时/又被小豆娘赠给了,看见者/每份一样,能装上/完整天空,梨子的味道。”我不知道她的想象力如此丰富,这般跨越,我是想象不出的。

豆娘成虫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它们可是肉食主义者。由于它们体型较小、飞行速度较慢,因此所捕杀的对象大都是体型微小、活动力较弱的昆虫,例如蚊、蝇、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摇蚊等,身手相当不错,为人类解决了不少麻烦!

于是,以前我们捉了豆娘,并不会伤害它,只是放在玻璃瓶子里观赏一段时间,便会打开盖子毫不犹豫地放了它们,

每年到了五月份左右,在西流湖公园、天健湖公园等相对平静水体的附近,总会见到一些色彩艳丽、形似蜻蜓的小昆虫在草丛里活跃。忽然,一只豆娘向我飞来停在脚边的水草上,那薄薄的翅膀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美丽极了!瘦削的身子 轻薄的羽翼,翡翠色的肌肤 纤细的腰肢,娇小妩媚,悄无声息,给人们带来欣喜和愉悦,这就是——豆娘。

为此,总有人常会在清晨的草丛中或晴阳的午后,继续寻觅它们踪迹,间或会在一天的某个时候,文思泉涌,提起笔来继续写写豆娘……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喜欢方式,让生命回归自然,让心灵回归自然,因为,当我们在善待每一个生命的同时,也是在善待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