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直挂云帆济沧海上一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1)

只直挂云帆济沧海上一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2)

只直挂云帆济沧海上一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3)

最近看《大将军司马懿》,里面常现此句。

语出乐府古词《箜篌引》,全文16字,可称史上最短故事。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一天早晨,一个披散白发的“疯子”提着葫芦冲进黄河。眼看就要卷入急流之中,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早已赶不及,终究还是被河水淹死。

妻子心中悲怆,拨弹箜篌,唱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惨,唱完便投河自尽。

附近目睹这一切的船夫,最终将这首词、曲、景都描绘并流传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

很多人把这个故事理解为 no zuo no die,多半是玩笑。换成白话的话,就是网友现编的那句: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这段话出自贴吧,不是《大圣归来》或《悟空传》,下次刷评论可以用《箜篌引》这首词,严肃不中二,意境更好。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本可以避免,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将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是令人强大的信念

寥寥16个字,都是平常字眼。可真正想象当时的情景,却也觉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窥见文字简练的力量。

我第一次读到是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时梁启超说道此16字,是对谭嗣同惨死的悲痛,但即使变法失败,也绝不动摇振兴中华之信念,相反,更可以看成是一种视死而归杀身成仁的执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必定有难以割舍的东西,或是道义,或是坚持,或是理想,或是信仰。

这种思想,放在三国,就是曹孟德的“挟天子以令天下”,刘玄德的“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是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司马仲达的“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的信念交织在一起,尤为璀璨。

在万古长夜中,哪怕就是一盏微弱的光芒,也会让你身不由己的追随这光明,至死方休。

仔细想来,这种感觉和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没后者流传甚广,可能乍一听没有千万人的磅礴大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挠),我也勇往直前。这即是孟子所追求和欣赏的勇气和气魄。

往大了说,则更像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种精神,如革命先烈,抛家舍业慷慨热血,在敌人枪下,在恐怖面前,依旧引颈朝天,为信仰牺牲。明知必死,还是愿意以身死换得光明,换取后世之安宁,中华之崛起。

视角回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简单说,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执念对理想的追求,再简单点就是为人的底线行事的准则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当生活的重担几乎要压垮了你,当苦难已经成为人生的必修课。请不要轻言放弃曾经对美好的追求对理想的坚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无论何时,都要对未来报以希望,对生活满含期盼。即使是祸躲不过,也要微笑的面对这一切。

在心底的动摇对自我的迷失,才是真正最悲哀的部分。

人生漫漫长路,跌跌撞撞,烦恼过,忧愁过,迷茫过。曾经为了所谓的未来,你在深夜哭红眼眶,孤单一人寂寥地走在无人的街上。

但请相信,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进步得有多慢,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敢尝试的人前面。因为,预言未来最好的方式便是创造未来,只要你内心坚定,处处都是光亮。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勇往直前!

只直挂云帆济沧海上一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4)

纽 约 君

id: nycmaster

海外 | 时尚 | 资讯 | 毒舌 | 玩乐

Also follow me on

Weibo@纽约君

Instagram@nycmas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