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
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都可以看到这类艺术作品,至今它仍是美术创作中重要的艺术风格。欧洲古代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应物象形说和达·芬奇等人的言论,都是具象艺术有名的理论表述。
具象艺术(figurative),文艺创作过程中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
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作家、艺术家的情感烙印,受到他们的思维加工。它是综合了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以后,又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从心理学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具象的运动过程。具象的运动过程主要是激发、强化作家和艺术家的情感,并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旦进入具象运动阶段,创作者往往是情不自禁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很少受抽象思维的控制。具象不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是在抽象思维的作用下,选取、综合表象的结果。
从发生学上说,表象、记忆能力是人的低级心理水平,动物也有表象和记忆的能力,但动物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体验和思想观念来综合取舍表象进而形成具象的能力,具象为人类所独有。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美术学院在司徒立教授、许江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开展"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具象表现"实验班,于2002年设立具有艺术现象学方法论学术背景的博士研究生班课程,
并于21世纪初成立了艺术现象学研究所。2002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与中国现象学委员会合作,在杭州成功举办了首届"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应,在哲学界和艺术界均有重大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