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因其居305篇之首而名闻古今,凡中国人皆知有《关雎》一诗,又因为其内容涉及爱情,更为今天喜欢抒情的人所津津乐道。原诗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一诗的名称,是取了诗的第一句,没有特别拟题。但题目恰恰点出了本首诗的关键内容——雎鸠鸟。据汉代学者研究,《关雎》是用了兴的手法写作,用雎鸠的生活状态比喻夫妻和谐共处的关系。因此雎鸠到底是什么鸟,就成了解诗的关键内容。

汉代儒学家喜欢从政治和伦理角度解诗,因此《毛传》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毛诗正义》曰:“毛以为关关然声音和美者,是雎鸠也。此雎鸠之鸟,虽雌雄情至,犹能自别,退在河中之洲,不乘匹而相随也,以兴情至,性行和谐者。”《郑笺》曰:“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薛君韩诗章句》曰:“雎鸠贞洁慎匹。”《易林·晋之同人》曰:“贞鸟雎鸠,执一无尤。”从孔颖达到朱熹,基本沿袭了汉儒的解释,认为雎鸠即王雎。王雎是一种鱼鹰,叫声尖利,且鹰喜好独翔,也看不出生死相随,守候如一的特性,而且也没有类似“关关”的叫声,因此这种说法很难说服人。此后学者多在此鸟性情上解释,而少有在鸟的分别上解释。如程俊英《诗经注析》曰:“形容水鸟雌雄和鸣”。闻一多《诗经通义》曰:“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高亨《诗经今注》曰:“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这些名家也只是沿袭旧说,在鸟的确定上面,没有见解。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先生对《诗经》中植物飞禽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对雎鸠的确认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一是雎鸠必须是水鸟;二是必须是鸠类;三是叫声必须是“关关”之声;四是此鸟必须有成双成对生活于水源之习性。陈先生因此曾到鄂西北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在房县门古寺镇杨叉河流域有一种鸟,当地称为“水斑鸠”或“钓鱼佬”,羽毛灰白色,有羽冠,食鱼虾,筑巢在河边石缝或树丛。叫声确是“关关”之声,喜欢成双成对游戏于河中,它们一对夫妻占有固定的领地,不乱交配,洁身自好。因为房县地处古代周南之地,这种水鸟符合“雎鸠”的四个条件,因此陈先生的考证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1)

确定了“雎鸠”是什么鸟,也就解决了关键问题,就是说古人用雎鸠鸟的特性作为夫妻关系的比喻,是有很深用意的。诗人对雎鸠习性必是了如指掌,此鸟的特性有如下几点:

一是叫声柔和可亲,有“关关”之声,有相敬如宾,和蔼可亲之义;

二是始终相随,不离不弃,确有夫义妻听之义;

三是不乱交配,从一而终,既保持夫妻关系,又不滥情,保持了一种乐而不淫的中庸状态。

诗中第二个对象是“荇菜”。《毛传》曰:“荇,接余也。”“毛以为后妃性既和谐,堪居后职,当共荇菜以事宗庙”。《毛传》还引用了《礼记·祭统》加以说明:“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毛传》说了两个意思,就是采荇菜以示后妃之德,荇菜是用于祭祀之物。陆机解释说:“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晋代人讲究享受,陆机当然首先想到可以用来下酒作佳肴了。但是诗人在使用这个对象时,是否仅仅这么简单呢?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2)

荇菜原产中国,渐渐欧洲、亚洲都有其踪迹,印度、日本、朝鲜、韩国都有。荇菜是水生植物,圆叶、细茎、黄花,可食用,可用于饲料,营养丰富。但是荇菜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其有极强的繁殖力,既可以种子繁殖,又可以用根茎芽繁殖,且对水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很快适应新环境,繁殖迅速。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3)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所引用的对象,应和婚姻生活紧密相联,才算不偏离主题,《毛诗》解释的祭祀,陆机解释的下酒,是否离主题太远?采荇菜的是年轻女子,那么荇菜可能就是用来象征年轻女子的,她既美丽,又给人带来福气,就是会如荇菜一样多子多孙,有使家族兴旺之义。只有这样可人的女子,男子才会“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诗中第三个重点对象是“琴瑟”。汉代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曰:“琴者,禁也”;南宋刘籍《琴议篇》曰:“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这种解释是采用了谐音的办法对琴字进行了阐义,也就是说,琴有调和人之七情六欲的功效。琴确有中和之功用,在人之情欲被激发之后,听于琴声,可以渐归中和之道,既非不及,又非过。那么诗人在创作《关雎》之时使用了“琴瑟”这个对象,其实是在提醒自己和读者,当男人看到了心仪的美女,可能激情澎湃,那时可别忘了及时以琴声禁之,使归于中和之道也。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4)

诗中第四个重要对象是钟鼓。钟与鼓都是中国人用来报时的打击乐器,大者可以声传百里。在广播发明之前,人们互通信息,都是以钟鼓为之。钟以青铜铸造,声音极高,可以叫醒沉睡中的人,所以叫“晨钟”;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5)

鼓以猪皮蒙面,声音柔和,是暮归之器,听到鼓声,就知道可以收工了。因为此时人都在劳作,所以乐器也不用声音太高,所以叫“暮鼓”。鼓声用于军事那是后来的事。

有趣解读关雎(关雎浅解)(6)

钟属金,有开拓之气,鼓属木,有仁和之义,所以晨用钟,暮用鼓。诗人在诗中用了“钟鼓乐之”,并非今人理解的讨好女人的意思,而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思,要告诉人的就是人生活要有节奏,有了节奏,事物才能经久不衰。同理,男女夫妻相处,也要有节奏,才会健康长久。中国的“乐”字,本身就有节奏的意思,有高音,有低音,钟鼓管磬齐奏,合和协调,本质上就是节奏

孔子在修订《诗经》时,将《关雎》列为第一首,不可谓用意不深,因为他老人家早已预料到《诗经》的篇首,有定调之功用,传播之广,影响之大,非其他诗可比。冷静思考,《关雎》向我们昭示的规则性含义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情,尤其男女间之情,是人不可或缺的本性。男女情并非即是恶,只要把握好,这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合理的生存方式,可以长久延续。绝非宋代理学的歪解,叫什么“存天理,灭人欲”,而《诗经》中告诉人的正相反,男女情是可以保留的,只要做到“乐而不淫”,就是人间美好。二是情不能过度。过度就是滥情,要借鉴“雎鸠”的取中状态,既有情,又不过分,这就是中庸的尺度。绝对无情,那就是神仙状态,而非人的状态。因为人欲只能制约,不能灭绝。人的夫妻规范状态是:钟情于对方,又不淫于色,能守候始终,又不离不弃。这就是诗人使用“雎鸠”这一对象的深意,其实是给人类夫妻生活建立了一种规范性模板,照着做就可以了。

三是教给了我们克制激情的方法。那就是“琴瑟”和“钟鼓”。也就是说,在你激情澎湃时,别忘了以琴禁之,使之始终处于克制状态,家庭生活必须遵守节奏,这样才能带来永远的美好。诗中唯一遗憾的是“寤寐求之”和“辗转反侧”二句,当一个人追求一个目标达到夜不成寐,日夜琢磨的程度,可能易走火入魔吧?还是按“行尽人事,以应天命”的态度比较好,这样“辗转反侧”地拼命追求,往往结局都不好。但也可能诗人是在告诉后人,凡是有所追求,必须有所付出的意思吧?就是告诉人,既定了目标,就不要回头。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表述方法,就是白玉微瑕了,瑕终不掩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