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兵团故事(在兵团留下红色足迹)(1)

谢睦森生前照片。 铭新 提供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兵团故事(在兵团留下红色足迹)(2)

谢睦森(左一)在四师六十六团中学看望各族教师。铭新 提供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兵团故事(在兵团留下红色足迹)(3)

2016年8月3日,在一师武装部,谢睦森(左三)与战士们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资料图片)。据本报资料库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兵团故事(在兵团留下红色足迹)(4)

谢睦森(后排左一)为学生讲述军垦故事(资料图片)。据本报资料库

●铭新

一个党员、一名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一阵子、奉献一阵子不难,难的是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他职位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少,最重要的是他为党做了多少工作,为人民做了多少事,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四师原党委副书记、师长谢睦森同志就这样轻轻地走了。

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这就是他一生的红色足迹。

大渠中流过汩汩绿水

这也许是一个普通的简历:谢睦森,福建省龙岩市人,1933年8月生,1951年5月参军进疆,1956年8月入党,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历任六军骑兵团参谋,农四师(现四师)七十一团技术员、机耕队副队长、农牧股副股长、农四师党委秘书、师党办副主任、师生产科副科长、农四师六十六团团长、中国援坦桑尼亚共和国农业专家组组长、伊犁农垦局局长、农四师副师长、师长。

但这份简历足够厚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时间的镜头转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1年,年仅18岁的谢睦森响应号召,从福建长汀师范学校自愿报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些年来,无论是当兵、当技术员,还是任团长、师长,谢睦森都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为四师的建设和发展奉献光和热。

“这是我们结婚的地方,现在已经变了模样!”2017年春季,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谢睦森带着妻子黄淑君专程去了七十一团,到结婚时的地方去看一看,看着看着,两个人的视线模糊了。虽然原来的土块墙、草泥顶、纸窗户、木板床已经不见了,但是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在石河子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珍藏着一张奖状,这份奖状凝结了谢睦森的心血。1958年,四师十二团(现四师七十一团)万亩玉米亩产上千斤,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谢睦森正是这个团的农业技术员。

“谢师长对四师这片土地感情很深,他记得这里的一草一木!”四师老干部闫欣秋对1975年的冬季印象深刻。当年冬季,时任六十六团团长的谢睦森带领1000余人,开着100余辆车,到七八十公里外的喀什河中捡石头,扩建灌水渠(原名湟渠,现名人民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我们大家吃住在工地,开展竞赛,你追我赶,热情很高。”闫欣秋回忆,工地上,先用炸药掀起冻土,然后挖土方、修边坡、砌石头,经过80多天的奋战,把弯弯曲曲的小土渠,改扩建为笔直的石头铺砌的防渗大渠。至今,这条大渠依然滋润着这里的万顷沃野。

荒漠上筑起绿色长城

“谢叔叔,您就这么走了……”在谢睦森的追悼会上,努尔古力·居马汗动情的哭泣声引起大家关注。

民族团结一家亲。2017年7月,谢睦森和四师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副教授努尔古力·居马汗结对认亲,两人叔侄相称。7月14日,重病在身的谢睦森和努尔古力·居马汗一起来到六十六团同台宣讲民族团结。

“那一课讲得特别成功。”提及谢睦森,四师老干部陈茂昌十分激动,“谢师长是个大好人,他走了,我们都很想念他。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兵团事业。”

1976年4月,时任六十六团党委副书记、团长的谢睦森,受命任援外农业专家组组长,远赴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两年零四个月,那里的人民为谢睦森吃苦耐劳、友好待人、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竖起了大拇指。

1978年夏季,中苏界河霍尔果斯河暴发特大洪水,冲毁了阿勒玛勒贸易桥,河水改道流向中方国土,严重威胁着我国领土完整。1978年9月至10月,刚从国外回团不久的谢睦森任工程总指挥,带领一个值班连队,用10多台大型推土机修复界河。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谢睦森和大家吃住在界河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清淤石、筑石坝、修界桥,从而疏通了河道,修复了桥梁,恢复了交通,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国土保卫战”。

1979年6月,谢睦森被任命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垦局局长。三年时间里,他围着春种、夏管、秋收、冬播,经常在生产一线转。尤其是昭苏垦区麦收时,谢睦森常驻四师七十六团和七十七团蹲点,协调各地来支援的联合收割机虎口夺粮。谢睦森注重发展林果业,特别注重边境防护林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树木葱郁的“绿色长城”,终于矗立在边境线上,既能防风固沙,又像忠诚的哨兵,日夜守卫着西陲边疆。

1982年6月,谢睦森被任命为农四师副师长,分管农业和外资项目建设。在农业方面,他重点抓农业改革,在团场试行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从起草试行办法,推广典型经验,到解答疑难问题,都是自己先学习调查,再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形成正式文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经济大发展,职工生活明显改善。

1988年至1993年,谢睦森担任农四师师长的五年里,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在继续稳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重点加大农业投入,添置挖掘机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科技,农业产量和职工收入逐步提高。1990年,农四师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他力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五厂一基地”,即新建新疆西部毛纺织厂、霍尔果斯糖厂、玉米溶液厂,扩建伊力特酒厂、建华皮革厂和昭苏畜牧业基地,使全师经济开始步入工农并驾齐驱发展的轨道。1992年,全师工农比重由1987年的35∶65调整为49∶51。同时,发挥地缘优势,建设口岸贮运设施,发展边境贸易。

从祖国东南到西北边疆,在伊犁垦区辽阔的大地上,谢睦森处处留下深深的足迹。

讲台上响起铿锵之声

“大家十分敬佩谢师长。他心里牵挂的都是群众,没有官架子、不讲条件、不搞特权,一直在干,没有歇过。”卧在病床上的四师老干部李兴旺忆起谢睦森,拉开了话匣子,他说,谢睦森去宣讲,都是走路、骑车、挤公交车,交通食宿都是自己解决,从来不让别人接待。

2015年,李兴旺和谢睦森一起到六十六团二中宣讲。了解到这个学校农民工子弟、破产企业职工子女多,看到孩子们大冬天没有棉衣穿,光着脚丫,穿着单鞋,谢睦森十分着急,立刻向师团作汇报,并协调四师团委募集到一批物资,为这里的孩子们每人发了一份生活学习用品。

2014年夏季,天气炎热,在六十六团一中宣讲时,看到孩子们被晒着,谢睦森要求调整宣讲台,自己朝着太阳,学生们背对太阳。一场宣讲下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

1993年,谢睦森退休。五年审志,八年从教,十余载关工,这是他退休后的人生轨迹,退而不休,奉献余热。“人生在世,主要是奉献,不是索取。作为共产党员,在职是奉献,退休后仍然要奉献。”谢睦森说。

“修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是兵团屯垦成边光荣历史的忠实记录,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98年至2002年,谢睦森应聘参加师、团场、企业、院校的27部志书的评审工作。他仔细阅读每部志书,精心推敲,挑灯夜战,阅读1500万字,大到全书的结构编排,小到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数,都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为27部志书成书出版做出了奉献。

1994年,伊犁师范学院(现伊犁师范大学)、伊犁州干部培训中心和四师党委党校聘请谢睦森当客座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一干就是8年。谢睦森十分注重自身学习,每年订阅许多报刊,学习新知识,吸纳新信息。在8年的教书生涯中,他总是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到校。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总亲切地叫他“谢老师”。

2003年,四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谢睦森担任四师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一职。14年间,他从没领取一分钱的 “五老”生活补贴,到基层单位宣讲时,常常都是自掏腰包购买车票。2005年和2012年,谢睦森两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12月15日,谢睦森被评为兵团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

24年来,谢睦森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奉献赤子之心为己任,当起了宣讲员,不仅跑遍四师各团场,还从兵团到地方,从北疆到南疆,奔走在团场、街道、社区、学校和部队军营、边防哨所,进行爱国主义、兵团精神教育和屯垦成边知识宣讲,共宣讲300余场,听众达6万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谢睦森参加了六十六团“老百姓宣讲团”,成为宣讲骨干,当时的谢睦森已经病痛缠身,但他仍深入基层宣讲达6次,每次宣讲都在1个小时以上。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谢睦森正值手术期间,他强忍着病痛折磨,参加公益宣传片《喜迎十九大 增添正能量》的拍摄。

2017年11月,谢睦森生命垂危,闫欣秋、努尔古力·居马汗等人去看他,专门把印有“老百姓宣讲团”的大旗扛进了谢睦森的病房。“谢师长,您放心,我们一定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此时的谢睦森不能说话,但轻抚着鲜红的大旗,他的眼睛湿润了。

对兵团事业,他倾尽一生。对这片土地,他爱得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