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国储林既流转了群众土地,又带动群众务工,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7月2日,南召县森源公司副总经理高雷对前来采访的省市记者说道。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1)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2)

一路欢歌一路景,各地特色亮点明。7月2日,在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宣传科科长王申带领下,省市媒体采访团一行对南召乡村振兴若干亮点进行采访。莲花池的荷花朵朵绽放,国储林梅园石头上饱含诗情画意;雨后的石头村空气清新,三百年的茶树傲然生在房顶,云阳西关扶贫车间生意红火。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3)

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南召县国储林基地,在观景台处向远方眺望,万亩林地郁郁葱葱,部分百合正在盛开。南召县国家储备林项目2019年正式启动实施,是国开行PPP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30万亩。以“林”为笔,逐“绿”前行。依托“储备林”项目,国储林创新“林 N”发展模式,建成中国最大的玉兰森林公园。林下套种适合南召生长条件的药用观赏花卉短期内即可形成万亩花海,汇成一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美景,南召县将把国储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扩大投资的重大项目。在国储林基地,采访团采访了两名在此务工的农户,他们介绍了自己致贫、帮扶、脱贫的详细过程,虽然汗流浃背,记者们仍不畏酷暑。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4)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5)

中午过后,记者们走进南召县云阳镇石头村,蜿蜒干净的乡村小路、石砖石墙的农家小院、风光旖旎的美景映入眼底。走进如今的石头村,能够领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游客蜂拥前往“天然氧吧”,成为网红打卡基地。上午在国储林酷暑难耐,下午到石头村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该村支部书记详细向记者们介绍了石头村的来龙去脉、发展现状、未来打算等。   

近年来,在南召县云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石头村抢抓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务实举措,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了,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后进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标杆村”。在石头村,南召县乡村振兴局主管宣传的副局长接受了河南电视台乡村频道记者采访。  

“以前,村民们都想着外出打工挣钱。自从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山沟沟里的石头都变成了游客抢着要去拍照的‘网红地’,我开始经营“紫藤人家”农家乐。每到夏天人们来纳凉避暑,这里路上停满了车,来我们这里要提前预约才行!现在我们守着家门,就把钱挣上了。”当地村民大学生返乡创业,在自家店内对记者说道。  

短短几年,石头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蜕变。一个焕发着生机活力的“幸福村”正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向前。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6)

“在这里上班,一天能挣大几十元,干活时间长点能挣一百多元。家里不忙的时候就来干,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挺好的。”下午,记者来到南召县云阳镇玉兰社区车间,在此务工的村民张玉正在缝纫机上缝制加工名牌羽绒袄,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十分满意。为引导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云阳基层政府积极引进企业入村,营造了“乡村车间”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全力支持村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采取“企业 乡村车间 农户”的模式,着力培育和发展“乡村车间”,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7)

辗转三乡镇,行程二百里。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四棵树乡高峰庵村九龙湖,落日的余晖照在九龙湖上,时而小雨,时而夕照,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在该村联合党支部办公楼上,采访团召开座谈会,四棵树乡政府、南召县乡村振兴局及村民代表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座谈。

河南走在乡村振兴的全国前列(媒体记者下基层)(8)

近年来,面对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部分土地闲置等新问题,南召县四棵树乡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文旅融合为突破点,以政治引领为贯穿线,以全域振兴为工作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值、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上新台阶。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频道、河南电视台乡村频道、南阳广播电台、南阳日报社等媒体记者、南召县乡村振兴局相关人员等共同参与本次采访。(刘振伟 石为璧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