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两

前两天,德云社郭德纲于谦20周年专场演出。

上场前,

谦儿哥隔空表白「与有荣焉,你我当如此」,

老郭随后微博认爱「小半辈子都搭你身上了」。

要说甜蜜,还是这“老两口”最会!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

1

当众“秀恩爱”,这可不是头一回。

18年郭德纲生日,

在发来的众多祝福中独独就回了于谦。

于谦一声“角儿”,饱含了对老郭的肯定和宠溺;

郭德纲一句“您就是我的东海南山”

深藏着对谦儿哥的无限感谢和敬意。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3)

这两人就连拍一张合照,也能浪漫得要命。

郭德纲曾发博配文:“人间烟火,山河远阔”,

没成想却被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这文案还有后半句:

“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4)

你瞧瞧,没点文化还真看不懂郭德纲是在“表白”,

多甜呐!

众所周知这么多年,

德云社每年年会的日子都会选在1月18,

因为1月18日是郭德纲的生日。

可偏偏去年改到了1月24,

而这一天恰好又是于谦的50岁生日,

一切不言而喻。

赶上相声皇后于谦过生日,

可把郭德纲里里外外忙活坏了,

又是写诗又是送“宝马”的。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5)

名嘴于谦爱马,这是娱乐圈里早已公开的秘密。

据说郭德纲为了讨得“老伴”心头好,

早早地就找人打听了,

花了好些功夫,才寻来这匹“马中劳斯莱斯”。

马非凡品,还是特意从新西兰空运回国的。

足见用心,把于谦感动得不行。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6)

你别看平时郭德纲老用段子编排于谦,

真到了台上,这两人明里暗里也没少发糖。

郭德纲:“我这可追上你了啊。”

于谦:“我上天你也追着去?”

郭德纲:“嗯,天上人间我都去。”

郭德纲:“我替你起个誓吧。

你要走,五雷轰顶劈碎了你。

当然了,我要是对不起你,先让雷劈了我。”

于谦:“老得有我这里头。”

郭德纲:“没有你,就不成世界。”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7)

网上有人问:郭德纲和于谦到底是什么样的友情?

要我说,那绝对是托妻献子的交情啊,

这不儿子都在对方手里呢。

开个玩笑。

不过真要细数起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经过,

那故事可就长了,

说是半段中国相声文艺复兴史也不为过。

2

这两人认识其实很戏剧性。

那是1997到1998年间,

郭德纲和于谦在一个演出场合中初识,

第一面见郭德纲,于谦就感觉这个人

“挺实在,挺好,为人也很谦和。”

算是有了点头之交。

而两人能成为搭档,纯属是因为一次意外。

2000年,于谦在北京曲艺团里闲着,

正赶上团里缺演员,郭德纲于是被“借”了过来.

这逗哏有了,还缺一捧哏的,

于谦便临时客串了一回。

没成想这一合作,直接把郭德纲惊到了。

无论是分寸、劲头还是火候,

于谦都跟自己特别合拍,完全挑不出毛病来。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8)

△东方卫视《可凡倾听》

而郭德纲的出现,

似乎也重新点燃了于谦对相声的热爱。

那两年,郭德纲就跟着于谦一起到

北京各大郊区农村慰问演出。

两个人在大冬天六点就到团里集合

然后坐着大巴车下到农村去。

一天演出三场,整整两年。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9)

△《鲁豫有约》

也正是这段“共患难”的日子,

才让郭德纲日后跟于谦许下了“白首之盟”。

当时,郭德纲告诉于谦自己有个“小摊”说相声,

两人也约好了以后常联系。

3

德云社起初叫「北京相声大会」。

1995年,

两次进京都没闯出名堂的郭德纲准备放手一搏,

他找到了相声前辈张文顺和青年演员李菁。

三个人开始在广德楼、京味茶馆一带演出,

并一起创办了“北京相声大会”。

2003年,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

演出场地也改到了天桥乐茶园,并更名为“德云社”。

于谦也时常来小剧场玩。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0)

△德云社成立初期照片

但那时候行业不景气,入不敷出是常事。

据郭德纲媳妇王慧回忆说:

刚开始认识郭德纲的时候自己还有一辆夏利,

后来因为北京相声大会不挣钱,

每个月倒贴进去很多钱。

夏利车卖了,首饰也拿去当铺当掉了。

感觉那段时间都是在为了800块房租奔命。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1)

(图片来源:网络)

而于谦呢,在北京曲艺团有正式编制,

一个月四百多块钱。

团里没有什么活儿,就去演小品、演电视剧,

不说混得多好吧,但至少不担心吃喝,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2)

△脱口秀网综《一郭汇》

所以郭德纲一直没好意思叫于谦来跟自己一块儿干,

怕耽误了人家。

直到2004年德云社有了起色,

郭德纲才向于谦发出邀请。

从此两人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开挂日子。

于谦成了郭德纲的固定搭档,

这一搭,就是16年。

以至于后来郭德纲还常常感慨:

谦哥是大富大贵的体制内演员,却跟着流落潦倒民间的自己“私奔”,且坚持多年,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4

郭德纲拉起了于谦,于谦又救了郭德纲。

没结识郭德纲之前,于谦的生活很是落寞。

于谦从13岁开始学相声,

正赶上八十年代相声最辉煌的时候。

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马季、姜昆……大师林立。

等到自己好不容易学出了头,

相声行当却开始走下坡路了。

就连当初跟自己一块儿说相声的搭档,

都跑去了日本经商。

一夕之间,人们都去追逐无厘头、轻喜剧,没人再听相声了。

后来于谦考进了剧团,成了有编制的相声演员。

却没想到团里也是无相声可说,台上一报幕,

台下观众连听都不听就把演员往下轰。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3)

于谦心里那叫一个苦闷,相声演员没相声说?

于是索性在外边忙起了别的事:

小品、影视、话剧、主持等等,他都干过。

按他的话来说,

“这就是个爱好,我没伤心,我只是灰心,我可能不以这个为谋生手段了,那还有别的呀。”

由于经常向团里请假,

以至于有时候一个月他只能领到一块二毛钱的工资。

可那十年却也是他玩儿得最痛快的时候。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4)

虽然为了拍戏,

于谦还特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

但打心眼里最喜欢的还是说相声。

本来以为这辈子也就能私底下说着玩玩了,

直到郭德纲这个男人的出现。

郭德纲7岁学艺,15岁北漂,一路坎坷。

1995年,23岁的郭德纲又来到北京。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5)

因为经常交不出房租,只能晚上翻墙出去弄吃的,把面条煮成浆糊,就着葱和酱吃。

孤身落魄在北京,

没人认识,也没人管饭,天天饿得看谁都是饼。

在那种情况下,有人介绍他认识了于谦。

关键时候,是于谦“救了”郭德纲。

有了于谦的加入,德云社在相声界平地惊起一声雷,

并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中国相声艺术也迎来了二次复兴的局面。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6)

如果要论郭德纲和于谦这两人到底谁成就了谁?

还真谁离了谁都不成!

这茶壶得有盖,没有盖子不叫茶壶,没有壶光剩一个盖子也不像话。

5

相声演员找搭档,有时候比夫妻俩相处还难。

郭德纲统共有过六位搭档,

王玥波、王文林、李菁、高峰、张文顺、于谦,

但最对脾气的,还得是于谦。

搭档二十年,两人从来没红过眼、没急过脸。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7)

台上一个是逗哏,一个是捧哏;

一个“人来疯”,一个“惜字如金”,是天作之合。

而到了台下郭德纲却成了那个“自闭话少”的人,

平时也不喜社交,就好看看书、研究研究戏曲。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8)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19)

相反,于谦私下里却是“妙人”一个。

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又好喝酒,

还十分爱“玩儿”,

玩摇滚、拍电影、养小动物……样样都出彩。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0)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1)

(图片来源:梨视频)

性格迥异、爱好不同,

就是这么看似完全“不搭嘎”的两人,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2)

这么多年郭德纲身边的人来来往往,

最没辙的时候是于谦在身边;

分文无有的时候是于谦在身边;

遭排挤陷害的时候于谦还是在身边。

他懂他的辛酸隐忍、懂他的落寞孤寂。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3)

2010年郭德纲过生日,曹云金大闹宴席退社,上台后有观众点《未央宫》,郭德纲含恨而唱,唱得哭天呛地,于谦在边上看着眼睛里满是心疼。

也真心替他担忧、替他欢喜。

郭德纲于谦知识储备(郭德纲于谦大喜的日子)(24)

德云社重新开张时,郭德纲开场小唱《发四喜》,于谦在一旁感到欣慰。

难怪大家调侃:

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郭德纲有于谦。

惺惺相惜,方为知己。人生海海,知己难得。

于谦说过,“我回来说相声是因为你,有朝一日你要不说相声了,我也就不说了”。

郭德纲也说过,“我得于谦,如鱼得水”。

人说知己难寻,郭德纲一遇就遇了大半辈子。

人说入对难成,于谦一搭就搭了往后余生。

如今,郭德纲47岁,于谦51岁。

希望两位多保重,再说相声50年,

“金婚”时我们再见。

素材来源:《鲁豫有约》、《一郭汇》、《最后一个相声表演艺术家走了 我们还剩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