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语堂说:“我真诚的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旧梦有痕,落花有迹。这是一个平凡岁月里的古老故事,一段古老时光里的美丽人生,优美,宁静,温暖,还略带丝丝缕缕的忧伤。

虽然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主人也已经渐行渐远,可他们的故事却从未走远,每每读来还是会让人怦然心动,尽管他们是那么的平凡,甚至微不足道。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1)

《浮生六记》书签

1、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光掠影里的美好人生值得永远铭记。

这一年,沈复46岁,他终于从失妻之痛、丧父之哀、幼子早夭的悲痛中走出来,有勇气落笔来写下他这46年来历尽的世事沧桑和悲欢离合。

沈复,字三白,是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男主人公,乾隆二十八年出生在苏州城一个读书人家,父亲是一名高级幕僚。

性格决定命运。沈复是一个性情中人,直率、天真、温柔而善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注定是他所不愿意应付的。可是,生活于他总是充满矛盾:虽然没有走科举的路子,却还是走了父亲的老路——做幕僚。

值得庆幸的是,他这个人生就豁达乐观,他结交了许多志趣相同还情投意合的好朋友,还游历了许多的名山大川,这也稍稍地弥补了他人生的挫败和不如意。

沈复这一生最值得骄傲和幸福的事情就是,娶了芸为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性情一致的人一旦走到了一起,则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生一世一双人,二十三年的婚姻生活,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他的芸就是他困顿生活里的白月光,平凡琐碎的日子因为有了彼此的相互扶持而心生诗意和温暖。

美国电影《大河恋》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生命是不完美的,幸福美好的时刻不能永久地保留。”

同样,沈复留给后世读者的文稿也是残缺不全的,当它在旧书摊被发现时只有四部分,它们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而我们今天读到的《浮生六记》里的后两记则是后人补记的。

令人唏嘘和遗憾的是,我们无从知晓沈复46岁以后的人生轨迹。其实,人的这一生,幸福的日子早已被命运做好了明码标价,无论以后的日子如何,我们的主人公都不会在有当初的心境了。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我们的主人公沈复和芸把他们的温暖和爱意留给了后世的读者们,就像那个美国诗人庞德说的那样:“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形下惊鸿一瞥的人生,才最应该被珍惜。”

因为,他至少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生活可能平庸和烦恼,但是好心态却可以把它创造得充满诗情画意。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2)

《浮生六记》插图

2、

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十三岁时沈复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秭不娶。”

淑秭即是沈复舅舅的女儿陈芸,沈复口中的淑姐姐,她生得眉眼灵动,盼顾生辉,天性聪慧,才思敏捷。

牙牙学语时,父亲教她背白居易的《琵琶行》,学过一遍就能把整首诗背诵下来,而且她还凭其背诵的内容逐字辨识,不但学会了识文断字,还无师自通地悟透了诗词韵律的精髓,甚至还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清丽的诗句。

芸的聪慧敏捷绝不仅仅在诗词歌赋上。四岁时,她的父亲去世,母亲软弱弟弟年幼,家中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及至芸年纪稍长,女红针线做得十分出色,她靠着为人家做手工赚钱帮妈妈养家,不仅家人衣食无忧,还能有余钱供弟弟读书。

四年后,十七岁的沈复和比他大十个月的淑姐姐成婚。

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这是《诗经》里的句子。

而沈复则说他和陈芸的新婚之夜“恍如密友重逢。”

芸是一个懂得夫妻相处之道的女子,懂得娱悦自己和他人,这也是她让沈复敬重的可爱之处。

新婚之夜,沈复为姐姐送亲回来时夜已深沉,家人们都已酣酣入梦,唯有芸在灯下一边翻看《西厢记》一边等他归来。及至沈复进得屋来,芸还意犹未尽地和他对此书做了一番有趣的评论。

廿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虽然隔了百年的光阴,可那情那景,那温馨的时刻,仍然会让此刻在读的我们心生暖意。

一位作家说,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两个相爱的人,不仅在情感与欲望的需求上能够彼此契合,在品位、审美、爱好和精神追求上同样需要彼此理解彼此欣赏。”

而沈复和芸就是如此,他们亦师亦友亦同窗,骨子里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含蓄内敛的芸和放荡不羁的沈复同是浪漫有趣的人,她喜欢李白的诗,并以李白为知己,又因幼时一首《琵琶行》就拜白居易为启蒙恩师。

婚后,二人的确过了一段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携手沧浪亭,看日出日落;隐居乡间小院,修篱种菊;甚至,在沈复的怂恿下,陈芸大胆地女扮男装和他夜游水仙庙;他们还曾经偷偷离家泛舟太湖……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3)

《浮生六记》插图

3、

沈复说,芸不仅与我兴趣爱好一致,而且我们默契极深,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彼此就能心领神会。

他们借住在萧爽楼的时候,因为喜欢这里的安静雅致,总是有朋友常来品诗论画悠闲度日。

沈复好客,朋友来访一定留饮。芸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不满的话,总是尽心尽力地帮着沈复热情的招待,哪怕是拔钗沽酒也从不动声色。

芸善不费之烹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料理家务和缝补之余,芸喜欢和沈复一起收集整理书画,把残缺的书页装订成册,取名“继简残编",破损的画作粘贴修补卷好收藏,名曰“弃余集赏",尽管琐碎麻烦,但夫妻俩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夫妻二人恩爱和谐,为求来生缘,沈复还请人为他和芸画了一幅月老画像挂在室内,以求来生还能做夫妻。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4)

《浮生六记》插图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是,在《浮生六记》这本自传中,对于贫寒,我们看不到男女主人公有过丝毫的局促怨怼,这也是沈复和芸的可爱之处。

虽然沈复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但是芸就是愿意和他一起安贫乐道布衣蔬食。

芸聪颖灵秀,心思巧妙,兰心蕙质,深谙节俭之法,总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雅致而整洁。

居家狭小,夫妻二人就花费心思巧妙布置,精巧地设计空间格局,养花种草制作盆景,普通平常的日子亦是过的热气腾腾。

在萧爽楼时,每到夏日傍晚,陈芸都会用小纱囊装少许茶叶,头一天晚上放在荷花的花芯里,第二天早上取出,煮收集来的雨水泡荷花茶,香气优雅,韵味悠长。

芸不但针线极好,刺绣功夫也是远近闻名,件件都是精品,人们争相购买,由此,得以帮衬着沈复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沈复的衣着皆是芸精心裁制:

余之小帽领袜皆芸自做,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色取暗淡以免垢迹,既可出客,又可家常。

沈复喜欢小酌,芸就为他做梅花盒:

余爱小饮,不喜多菜。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瓷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盏视之,如菜装于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其实,只要夫妻间彼此扶持帮衬,贫寒的日子也会过得自得其乐,亦会有滋有味充满乐趣,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感动。这应该就是沈复和芸追求的珍贵的自由和自在,还有平凡人生的岁月静好吧。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5)

《浮生六记》插图

结束语

林语堂说,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有笔端流露出来。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也有烦恼和忧愁。纵然沈复和陈芸一生洒脱不羁,但是既然生活在尘世中,注定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和免不了的人际交往和应酬。

可是,因为夫妻俩的天真率直不攻心计,屡屡遭到来自亲人的诬陷,不仅债务缠身,还担上了莫虚有的罪名,为父母和家族所不容,几次被赶出家门。

沈复38岁那年,因为种种误会和不顺,他和芸再次被父亲逐出家门。由于此次变故仓促,夫妻二人匆忙为女儿订下婚约并由亲家将女儿接走,将小儿子托付朋友照顾并学习经商之道。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再也没有团聚过。

一贫如洗的夫妻二人漂泊在外,日子困苦无依,凄风苦雨,贫病交加,41岁的陈芸客死异乡。不久又传来小儿子夭折的消息,此时的沈复深陷痛苦的深渊……

故事至此,令人心痛不已,沈复和陈芸的人生际遇,着实令人唏嘘,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 暗香残留。

花瓣虽然飘落,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芬芳。

沈复和芸短暂一生相依相伴的时光静好,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就是那点微弱的光芒,却永远地温暖着后世读者的心和眼。

《浮生六记》,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来自旧时岁月里的时光静好和暖暖的爱意,即便我们读到的只是残缺的篇章,已是足矣。

沈复和陈芸为什么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6)

《浮生六记》插图

本文刘玲子candy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资料:

《浮生六记》——沈复著

《浮生六记》——沈复著,半枝半影译

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