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虽称不上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那么,你是否诵读过《弟子规》?是否力行过《弟子规》呢?近日,南华大学副教授马汉钦再次做客国学讲座时告诉大家,通过学习《弟子规》,在了解应当如何做人的同时,个人的修身也会得到进步,使家庭幸福美满,事业兴旺。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而《弟子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马汉钦告诉大家,《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原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被私塾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它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员工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传统教材。”现场,马汉钦阐述了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弟子规》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教育人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要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马汉钦表示,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文中的每句话,都是对行为规范的一个要求。现场,他引用了《弟子规》中的几句话向大家举例道: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就是要求大家:冬天,要留意父母穿得是否暖和,住得是否温暖;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先向父母问好,傍晚回家时,要先向父母请安。外出前,要告诉父母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让他们放心;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秩序,选定了职业或立定了志向,不要随便改变。在家做个懂事的好孝子,在单位做个敬业的好员工。遵守单位的考勤制度,不迟到、早退;有事要请假,要及时的向主管、领导反馈自己的工作进度;辞职时,遵守单位的离职流程,等等。
又如,“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就是说: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服弄脏。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是在于华丽。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符合。在当前,就要求我们,上班要穿工作服,并保持干净、整洁,钮扣须扣好,工衣衣领不外翻;女员工不可穿着超短裙,露脐装,低胸吊带衫,短裤(需过膝盖);男员工夏天不可穿沙滩裤、拖鞋,背心;识别证夹在工作服上衣口袋边缘处,有照片的一面朝外;不可着拖鞋上班;经常清洗鞋袜,保持干爽,无异味。
学习践行《弟子规》,是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
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现在,社会上正兴起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之风,一些志士仁人投身到了弘扬、践行《弟子规》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开办《弟子规》培训班,免费向社会开放。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要极力主张践行《弟子规》呢?
《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教授认为,当前诸多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校园血案、问题奶粉、问题疫苗……等等,其根源之一在于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全民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
马汉钦表示,《弟子规》是一种文明,《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从和谐社会的建设讲,《弟子规》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教材。对于企业而言,把《弟子规》中讲的内容做好了,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会提高。对于个人而言,《弟子规》是对自己内外修炼的最好范本。“现在社会就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则,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学习《弟子规》也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时,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弟子规》正为落实德育提供了很好的容易操作的载体。
现代人为何要学古代道德教材?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
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学生,2004年2月杀害其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四位同学,平时和他的关系也很好,但其中3人都曾经和他吵过架,他杀他们是出于报复泄愤。”马汉钦告诉大家,马加爵案件让人看到人性的缺失。
从上则事例,不难看出当代人的德行之弱。比如说,乡村孝道状况令人忧,有的老人无人赡养;再如,黄金周长假一过,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了60多万块口香糖残渣……
马汉钦坦言,德行之弱,固然有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足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自己在日常言行中不重视品德的修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最主要的是,我们必须要言传身教。因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马汉钦表示,在古代,“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之使作善也。”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我们成年人从自己做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诵读《弟子规》,可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一个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决定着企业兴亡成败,读圣贤书可提升自己的德行,可以培养如何做一个善良有礼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