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又一批学弟学弟们要结束学业,开始工作了。择业仍然是一个让人迷茫却又绕不开的话题。

22岁你们都在做什么(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1)

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人生第一次自己做选择。不要害怕,你不是一个人。

一、你不是一个人

用最常见的二八原则做个筛选。

2019年高校毕业人数预计834万人,估摸一下,其中有20%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文理科,这20%中,又有20%经过广泛的咨询、了解并亲自考察以后选择了自己的大学,然后20%的人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被父母老师建议或者被调剂的,再然后20%的人在大学期间通过咨询和实习广泛地了解过各个行业和岗位。

看似庞大的834万人,乘以4个20%,只剩下不到1.4万人。如果按照二八原则,每一次都走得很正确的人,其实只有不到1.4万人。

985高校每年有15万人左右毕业。做个极端的假设,这1.4万人全部在985高校。可是,1.4万人也只占985高校毕业生的10%不到。这个数字让人有点吃惊。在就业时身陷迷茫的你,并不是一个人。

如果按照这个计算,即使市场觉得很优秀的985高校毕业生,也有90%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做选择。他们或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被调剂专业,或因为能力不够没有选择的余地。总之,他们会在选择文理科、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甚至选择伴侣这些人生的重大时刻,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

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做选择,并跟踪反馈,是培养自我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只有你自己去和现实碰撞,弹回来,再碰撞,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

让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决定,那是别人通过你和这个世界碰撞。你永远也不会了解你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二、为什么你会让别人来替你做决定

在欧美受教育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为什么你不为你自己做决定,而是让别人来为你做决定呢?只要从所受教育的角度看,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

如果有一面可以看到全中国所有年级的中小学生的生活状态的镜子,你会发现80%的人都在拼命读课本和做题。小学要努力学才能上好初中,初中要更加努力才能上重点高中,高中要拼了命地努力才能上好大学。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这些高考地狱,996算什么,早上5点爬起来,晚上12点睡觉,一周7天。

尽管如此辛苦,10年所学,也不过是那几十本课本。他们对现实的世界一无所知。智人的历史是怎样的,社会的分工是怎样的,全国的大学都是什么风格,每个专业都是为什么而设置……在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3年高中教育以后,他们学会了听说读写,知道了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的基础知识,成为了会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规矩矩的正常人。但是也就到此结束了,想学再多的没有了。

其次,自我认知不足。

在地狱模式里生长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去做自我探索,也很少有机会碰到高人指点。在十四五岁的青春期,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哲学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他们要准备高考了。必须去除一切私心杂念,全力冲刺。启东题库,黄冈密卷,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刷着刷着也就什么都忘了。

最后,没有形成做选择的思维模型。

很多人读大学以前对自己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喜欢哪个学科,以及喜欢哪个异性。本来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也就够了。喜欢的学科是以后就业的方向,喜欢的异性是以后结婚的对象。但是喜欢的学科往往被认为没前途,在很多大人眼里,学文史哲找不到工作,学数理化只能当老师,还是学个技术好。喜欢的异性更是不用想了,敢早恋,打断你的狗腿。什么,就想一想?想也不行,想也会影响学习。你们这么小,懂什么是爱吗(你们这种相个亲吃个饭看个电影牵个手就结婚的好像就懂爱似的)?很多人的生活,从小就得压抑自己的喜好,慢慢也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长大以后就是一张好欺负的脸。

这么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不了解世界,不了解自己,也不懂得做选择的方法,那么依赖别人做选择,就是大概率事件。而越是依赖别人做选择,就越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恶性循环。

所以,有一天当你发现要找工作了,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最后大概率也是听从家长老师的建议。

再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老大不小了,该结婚了,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另一半,什么样的另一半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另一半看得上自己。最后大概率也是家长朋友给你介绍个相亲对象。

等到了40岁,回头看自己的半辈子,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几乎都不是自己选择的。亲人A给你选了一次,老师B给你选了一次,朋友C给你选了一次,骰子D给你选了一次。每个人替你做选择的人都有自己的逻辑,于是你的人生就变得毫无逻辑。你也很难通过正反馈来培养选择能力。

三、如何自己做选择

自己做决定的第一条,相信自己。如果你不想过被安排的一生,就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相信自己并不是说要完全放弃别人的意见,而是相信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放下让别人来给你做决定的念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用“喜欢……但是”以及“既想……也想”这样的语句,喜欢就是喜欢,不确定就是不喜欢。

自己做决定的第二条,找到可参考的方法。推荐看彼得德鲁克的《管理自己》以及杰克韦尔奇的《赢》,一个教你如何认识自己,一个教你如何选择工作。他们都说过,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你有强烈的热情的事情。并且要尽快找到,尽快去做。快速的试错是年轻人宝贵的财富。否则,年纪大了,别人不愿意再给你机会了,而你也已经变成了和你想从事的行业完全不同的人。

自己做决定的第三条,诚实地面对自己。彼得德鲁克说过,自己喜欢的一般正好就是擅长的,因为喜欢所以擅长,因为擅长所以更加喜欢。但是自己擅长的和价值观之间,有可能是冲突的。比如德鲁克年轻的时候在投资银行做的非常好,但是他认为自己的价值并不是成为一个富翁,而是对人的研究。所以他辞去了这份工作。就像有的人觉得老师是没有社会价值的人做的事,而有的人觉得教书育人是自己的使命。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都职业的认识也不一样。

祝福你能尽快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