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

粗略看一下两种通行版本《道德经》的注释: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故知止可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川谷之以求江与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世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2.河上公 注《道德经》圣德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服,从於德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动作能与天地相合,则天降甘露善瑞也。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而皆自均调如一。

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万物。道无名,能制於有名;无形,能制於有形。名亦既有,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天亦将知之。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则神明佑助,不复危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譬道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之相流通。

两个版本中,本章以王弼的注释要好一些。

一、道常无名。

此段的直接表达为:

道,平常是没有形状的。

具体的表达是:

道,平常是没有具体形状的,人们描述不清“道”的具体形状。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道,是宇宙的全部,换言之,整个宇宙称为“道”。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说,道,是对立的统一体,是最大又最小的统一的一个整体,大到看不全,小到看不清。所以,道常无名。

二、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2)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3)

1.侯 甲骨文(上图一)=厂(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读hǎn。也指边远境界。《说文·厂部》: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人(人的变形,箭形人,为善用弓箭的人,古时域外部族人人善射骑,详见第十四章“夷”字注释,又见上图二。),字形似镇守边远山区者。作名词,造字本义:镇守边远地区的官员,又指封疆大吏。金文有变化,秦文在“厂”字上加人,更突出“镇守”之义。“侯”与“候”字同源,后分化。

作名词,引申指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又指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4)

2.宾 甲骨文(上图)=宀(宀,房屋) 人(人,半跪的人,受招待的客人)+止(从外面走来),表示家中的客人,有的金文加(贝,财礼),表示带财礼到他人家里作客,强调为贵客。作名词,造字本义:带礼拜访、受到款待的贵客。

作名词,引申为客人。作动词,引申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又引申为服从或归顺。《说文·貝部》:“賓,所敬也。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5)

3.合 甲骨文(上图)像盛放食物的带盖的器皿,表示器盖与器体相、相闭之义。作动词,造字本义:关闭,盖好。金文和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相类似。

作动词,引申指匹配、抱拢,又引申为计、折算,也引申为不违背、聚集、闭、对拢。作副词,引申lf应该,又引申为整个、总共、全、同时等义。《说文·亼部》:合,合口也。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6)

4.降 甲骨文(上图)=止(止,为脚,为运动,上下两个“止”均朝下,表示向下不断运动。) 山(变形的“山”,向左侧下方倾斜,表示从山边高处向下运动。),字形表示从山上往下走。作动词,造字本义:从高处往下运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只是左右互换了一下位置。秦文将金文的两个“止”写成“夅”。

作动词,引申指落下、坠落,又引申从上往下掉,从高往低、从里到外运动,也引申为新生,还引申为减少、减低、贬抑。读jiàng。作动词,引申指向对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驯服、使放下,压制 等义,读xiáng。《说文》:降,下也。《释诂》曰:降,落也,古多叚(假)降为夅。夂部曰:夅,服也。

降与“陟zhì(向上行走)”、“升”字相对。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7)

5.甘 甲骨文(上图)=口(宽口,两嘴角句上,笑口)+一(表示舌头,也表示滋味,还指食物。)在"口"(嘴、舌)字形表示舌品尝美味,让人开心可口。造字本义:味美可口。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口”写成“廿”。

作动词,引申为用口舌品尝美味,

又引甲为喜欢、乐意、自愿、情愿。作形容词,引申为甜的、美好的、味觉上令人享受的。作副词,引申为舒服地、情愿地等义。《说文解字》:甘,美也。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8)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9)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0)

6.露 甲骨文缺(上图)一)

金文=雨(水从天降,像雨滴) 路(上图二,路由“辵+各”组成,“辵”表示运动;上图三,各,行走时踩出来的一对脚印。“路”表示双脚走过,也表示走过后留下的足迹,古时的“路”是走出来的。鲁迅《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字形表示天上的雨路过过面溜下的痕迹。作名词,造字本义:天上匆匆而落的雨珠。现代指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作名词,引申为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糖浆,糖汁,又引申为夜间身处户外空间。作动词,引申为润泽,又引申为无遮盖、滋润、表现、显现,开放,又引申为败坏等义,以上读lù。作动词,多用于口语,引申指显出、冒出读lòu。《说文》中说“露,润泽也。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1)

7.均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土(土块)+匀(匀称,一样)字形表示两块土一样平整一样好。作动词,造字本义:的本义是匀称、公平。篆文有变化,其义不变。

作动词,引申为普遍、等同、协调、调和,又指指衡量、比较。作副词,引申指皆、都、全、无差别、全部等义。作名词,指古代音乐术语。读作yùn。又抬在十二律中,以任何 一律为宫所建立的音节都称“均”。也指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说文·土部》:“均,平徧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为:

朴,虽然极小,但是天下所有事物都不得不服从于她。侯王如果都能自觉服从于她,万物必将相敬如宾。天地相交合,以此普降甘甜的雨露,百姓无不听令而自然均衡相处。

具体的表达是:

无名之朴这一根本规律或根本物质(基因),虽然极小乃至小到看不见甚至无形,但是天下所有事物都不得不服从于她的规律。侯王如果都能自觉服从和遵循这一规律,万物必将相敬如宾、和谐自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和合,阴阳相交,以此普降甘甜的雨露而风调雨顺,百姓无不遵纪守法和谐相处,自然也就国泰民安。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朴,用现代的话就是生物遗传学的“基因”,辩证法哲学称“根本规律”,也可以相当于宇宙物理学所称的“根本物质”或“基本物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共同遵循根本规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2)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3)

1.既 甲骨文(上图)右边是一个高脚的食器,其中尖尖的部分表示装满了食品;左边是一个背向食品跪坐的人,吃饱的人张嘴,背着器皿掉过头去。指吃完转身准备离开。作动词,造字本义:吃完饭离席。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欠”写成“旡”。近食就餐为“即”;餐毕离席为“既”。

作动词,引申为尽、完。由尽、作副词,引申为已经。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等义。《说文解字》:既,小食也。《谷梁传》: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既与“即”相反。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4)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5)

2.譬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辟(“辟”上图二,读作pì,的本义当为砍劈,指处人以死刑,即用刑刀砍劈人头,引申为砍开、分开、分析) 言(言,说),字形表示一分为二地说明。作动词,造字本义:分析问题,并作比喻,使其知晓。

作动词,引申为打比方,又引申为领悟、晓谕、了解、说服等义。《说文》:譬,喻也。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6)

道德经中知止是哪一章(道德经唯物辩证法)(17)

3.江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

水(河水)+工(工,上图二,“工”的甲骨文字形似一条河流入大湖大海,故也有巨大的寓意。),表示像大湖大海一样容纳百川的特大河流。作名词,造字本义:合汇百川的特大河流,又特指中华最大河即长江。

作名词,用做星名、周代诸侯国名、古州名,也用于姓氏。《说文解字》: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

此段的直接表达为:

天地一形成便限制了万物所产生的各种形态,亦即万物的形态一开始就已经在母体中产生。这样万物也能自觉遵循朴的规律。自觉遵循朴的规律,才会远离危险。比方道存在于天下万物就像天下溪流河川尽归入大江大海。

具体的表达是:

天地一开始形成便限制决定了万物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物质基因,亦即万物的形态一开始就已经在母体中产生,就像生命体的形成决定于父母的遗传基因。这样万物也能自觉遵循“朴”的根本规律即事物的法度。唯有自觉遵循朴的法度,才会远离各种危险而顺利发展。这就比方道的存在相对于天下万物就像天下溪流河川尽归入大江大海。简单的讲,就是“万法归宗”。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是相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道在我中,我在道中。

(郑裕波 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