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产生: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是自然生产力的根源和基础。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

以自然为主体,自然产出价值的能力就是自然生产力。

自然生长的动物采集或狩猎的对象和自然造就的煤炭或石油,这些都不是社会生产的却是具备了相当的价值的产出成果,这些产出价值品,是自然生产力的表现,是在自然的力量作用下而产生的,是社会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资源。

一切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了自然,都来自于自然。

自然生产力主要包括生物本身的生长或转化力、生物生长环境条件方面的光、热、气、水等因素的量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力、土地数量肥力或土地中适宜于作物的生长的各因素的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力三种要素,并表现为两个层次即自然界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生产力。

先有了自然存在,再才有了本物种的存在,社会性动物来到世界的那一刻,世界性质里就分化出了社会。

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力:

以社会为主体,社会产出价值的能力就是社会生产力。

社会与自然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然里有了社会性动物。在本物种的主导下社会产出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本物种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者,本物种是社会里的自然,社会的一切都由本物种来掌控,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最终也是由本物种来决定。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发展来的,自然生产本身可以不因本物种存在而进行,而社会生产却不能不在自然生产的基础上在本物种的作用里进行。没有自然生产和本物种的作用,就没有社会生产,没有自然生产力,本物种都不会有,更不会有社会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出现。

社会生产力是发展了的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也是自然生产力在人为因素下的转化。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自然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体系相互聚合匹配的结果。

劳动力:力与能力是劳动力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被称着劳动力。

劳动力是劳动个体已经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这种行为力通过劳动个体的劳动产出来体现。

劳动力一般用来恒定投入的劳动量或对完成了的劳动成果所进行的劳动强度的测评。

劳动能力一般用来表示劳动者劳动个体所具备的潜在行为能力。比如,这个劳动者有从事耕种的行为能力,那个劳动者有从事狩猎的行为能力。劳动力表示的是投入的或需要投入的劳动行为,指劳动产出的劳动量。劳动能力表示的是劳动者劳动个体具备的潜在的行为力的程度,指劳动者的行为能力。

劳动个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价值表现也就是劳动力与劳动能力。

劳动力与劳动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劳动者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个体价值。劳动集体由劳动个体组成,衡量劳动集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集体价值就是生产力与生产能力。

劳动与生产劳动本身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概念,动物先有了劳动的行为,后才有了生产劳动行为的进行,无论行为是劳动或生产劳动,都发生在劳动的基础之上。

在原始社会初始期,动物的活动行为是劳动行为而不是生产劳动行为。

原始社会初始期动物进行的劳动行为只是生存劳动而不是生产劳动,集体进行的协作也只是自身劳动能力的限制和自然生存环境的需要,集体也是原始自然结合而成的生活群体,大家相互依靠共同劳动而彼此生存。

生产劳动的行为是建立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劳动行为的基础之上。

生物繁衍物的现象称其为生产,是生的现象在具体物上的呈现。生产是指自然物通过具备的繁衍力繁衍自身的全部行为。生产劳动也就是劳动主体通过自身具备的劳动能力,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进行物的繁衍或驯化的劳动行为是为生产劳动。劳动只是对自然存在的条件加以利用,生产劳动是不但对自然存在的条件加以利用,而且对自然存在的条件进行主体意志的改造,使之自然环境按着主体的意志发生进行,劳动不一定是在改造自然,生产劳动是建立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之上,这是劳动与生产劳动的不同之处。

劳动是动物利用自然环境的开始,生产劳动是动物改造自然的开端,也是动物改造自然的开始。

人类的生产劳动行为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行为同时发生,生产劳动建立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也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劳动。

劳动是生产或生产劳动的基石,生产是劳动行为性质的定义,这是其关系之一。

劳动包含了生产或生产劳动,生产又隐含了劳动和生产劳动,无论劳动、生产或生产劳动,都有劳动的产出。这是其关系之二。

总之,没有劳动,就不可能谈及生产,没有生产,就不可能谈及生产劳动,相互包含又相互递进这是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也就是劳动的对象,是指在劳动或生产劳动行为里劳动主体所涉及到的一切具体的事物统称为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与劳动行为的发生所相关的一切事物统称。

动物作为生产劳动的主体,随着社会生活水平而提高。但在论证劳动对象时,是不把本物种本身作为劳动的对象的,本物种本身变成了劳动的对象,那么,劳动对象的对象就不好规定了。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突破了流行的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论,提出了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的生产力多要素论。

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生产力,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 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什么叫生产方式概念(生产方式解读)(1)

生产关系:

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有着各种各样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人们结成了经济利益或经济权利关系就称为经济关系,制度经济学中常称之为相对产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