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王名志
老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河。近些日子,我下班回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天天从小桥上走过,看着暗黄的河水,懒得泛起一丝波纹,已经变得了无生气。
三十年来,整个村子里的年轻人和我一样外出谋生。再也没有人在老家盖新房,垒新院。村子就日渐萧条冷落,老人也一个接着一个走了;邻里的哥哥曾经有一副好嗓子,从田里干活回来,总是吼上一曲,扑拉拉惊飞归巢的鸟,如今腰也佝偻了;嫂子那时脸色还像晚霞一样灿烂,眼眸如夜空一样黑亮,总是让年轻人垂涎,如今已经头发斑白。村里小学校教室早已坍塌,连同周遭的树,沟边的草,都杂乱无章。
看着眼前掠过的一切,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的岁月,儿时的这条小河。
那时,日子虽然过得艰苦,这条小河总是清亮亮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记得一开春,冰雪消融。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沿着小河走,瞅着河边的淤泥里寻觅着。有时翻开一个河蚌壳,有时摸到两个大田螺,有时侥幸发现一个鸭蛋,兴冲冲捡回家,母亲拿起来闻了闻,已经臭了。走着走着,会发现淤泥里冒出一个嫩绿的荷尖,哦,那下面一定会有莲藕。于是撸起袖子,循着嫩茎用手扒起淤泥,沾满淤泥的手被冻得通红,嫰茎很长,有时衣袖捋到肩膀,探下身子,脸都贴到淤泥上,也不见白白的莲藕,只好望泥而兴叹。
一阵暖风吹过,岸边的柳枝绿了,桥边的桃花红了,河水稍稍涨了起来,河面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岸边的芦苇噌噌冒出尖芽,水面上浮萍也星星点点多了起来,荷叶也出水了,托着晶莹的水珠,风一吹,水珠滚来滚去。幻想用线将这些水珠串起来,会是漂亮的项链,送给邻家小妹,她一定会很喜欢的。一群鸭子从岸上俯冲下水,抖擞着翅膀,浮在水上肆意撒泼,或者翘起尖尾将头插进水里,也有的钻到水下,从另一边浮起来,伸长脖子嘎嘎叫着,似乎在向岸上草丛里啄食的母鸡炫耀着。相比之下,浮在水上的大白鹅却文雅得许多,不屑鸭子的轻狂。
小伙伴也不甘寂寞,开始武装自己。爬上树摘下柳条,编成圈套在脖子上。探着身子够着大荷叶,折断荷梗,将荷叶顶在头上。挑选一个合适的芦苇叶,卷成芦笛,用槐树针固定住,吹响了春天的天空。拿着用油泥雕刻的小手枪,挥舞木片削作的大刀,端着芦苇杆制作的“绿樱枪”,模仿着“小兵张嘎”操练起来了。
夏天到了,小河水满。一段长满芦苇,一段挤满荷叶,一段覆盖着菱叶。端午节,大人们利用劳作的间隙,打上一篮子芦苇叶,回家包粽子。村子里飘满了苇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混合着艾草菖蒲的味道,香气包裹整个村子,好像整个村子就是一个硕大的粽子。这几天,小孩的嘴巴上总是会粘着糯米粒,混合着鼻涕,被大人们抓到夹在两腿间,一边怒斥,一边用湿毛巾狠狠地拭擦。孩子的脸经常被擦得通红,忸怩着挣脱大人们的束缚。还没到三伏天,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像鸭子一样扑通扑通跳进河水里,而鸭子已经被孩子吓得远远地躲进荷叶下,惊恐看着这些粗鲁的家伙抢占了自己的领域,却又投诉无门,好在习惯就好,在荷叶下,芦苇里钻来钻去,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暴雨一阵接着一阵,汇成一条条小溪急急地流进小河,小河水奔流着。雨停风息,小河也慢慢安静下来。农闲时节,大人们忙完地里的农活,也会扛着鱼竿,端坐在河边钓几尾鱼。小孩看着大人们的收获,自然也心里痒痒的,斫一根竹竿,能到村里小卖部买到鱼线还好,有将母亲的缝衣针,放在煤油灯上烤,弯成鱼钩的,有将旧泡沫鞋底剪成鱼浮的,一切都要自己动手。没有称手的鱼竿,当然不会有满意的收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钓鱼的热情。
荷花自然是美的,花朵硕大,粉红娇嫩,但是小孩子更加关注金丝般花蕊里是小莲蓬什么时候长大。也关注黄色的菱角花什么时候能结菱角。真的等到莲蓬和菱角成熟了,当然被大人们采摘一空,小孩只能在收获之后,去采摘一些遗漏之物。但是这过程,充满了探寻发现之喜,伴随着遗憾失望之情,其中蕴含的丰富心理活动是大人们不能体会的。
采藕的季节已经是临冬了。采藕是专业性工作,彼时生产队会请来专业的采藕人员,穿着专业的“皮衩”,在水里采藕。小孩子只有围观的份,看着一条一条藕从水中采出来,堆积在一起,上面还沾满淤泥。这些藕部分要卖了,作为集体收入;部分按照农户人口分了,改善一下家庭伙食。但这些藕的味道自然不如自己在河边挖到的藕的味道好。
冬天河面冰封,小孩子们的乐趣,自然是想在冰面上走一遭。这自然是危险的,但是小孩子也是谨慎的。会搬起石头砸向冰面,测试冰面的厚度和承受力。然后在近岸的冰面上小心翼翼尝试着。这种与生俱来的冒险和挑战,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就如同人类探索南极北极,攀登冰山,乃至走向太空。现在孩子教育,在重视安全教育的同时,有时走向了极端,学校里跳马、跳高、标枪等稍微具有一点危险性的项目都取消了。学校引以为豪的运动就是跑操,要求跑得越齐整越好,学生的冒险精神、勇敢精神、创造精神、耐挫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称故乡的河为“母亲河”,其实不在于河水是否清澈甘甜,风光是否旖旎迷人,就好像儿子从来不会嫌弃母亲的平凡和容貌的丑陋。因为我们曾经喝着这河水,这河水已经不知不觉流进了我们的血脉,塑造了我们的基因。
王名志,男,江苏淮阴人,中学语文教师。2020年结缘《淮阴语文》公众号,戏作《儿时那些事》《四哥外传》《大寒小满》系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