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一-二(公元220年-公元227年)
三国第六篇,曹操去世,曹丕篡汉,东汉下线,魏国建立;刘备为项羽报仇,出兵东吴,夷陵惨败后于白帝城托孤;曹丕数次南下进攻东吴均无功而返。
主要事件
1. 孟达叛蜀降魏。
2.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东汉灭,魏国建立。
3. 刘备称帝,发兵进攻东吴;张飞被部下刺杀。
4. 张既平定凉州叛乱。
5. 夷陵之战蜀汉败于陆逊火攻,刘备逃入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6. 曹丕发兵进攻东吴,无功而返。
7.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部叛乱,到达滇池。
8. 魏文帝曹丕死,魏明帝曹睿即位。
9. 交趾太守士燮死,其子士徽反,吕岱诱降士徽后杀死其兄弟六人。
10. 诸葛亮进驻汉中,上《前出师表》。
领衔主演:曹丕、汉献帝、辛毗、刘备、孙权、陆逊、刘晔、张既、夏侯尚、曹真、曹仁、朱然、朱桓、董昭、诸葛亮、邓芝、鲍勋、曹睿、吕岱、士徽、司马懿
曹操从汉纪四十九出场,挺过了十二卷《资治通鉴》后下线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西园典军校尉,那个逼着许劭说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无赖,那个斥责群雄不尽力营救汉献帝的国家栋梁,那个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那个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主,那个杀许攸、逼死荀彧和毛玠等功臣的刻薄寡恩之人,走完了人生历程。两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谈论着他。曹操,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
开篇时的势力分布如下(图片来源于x度贴吧):
刘晔献计
当刘备东进攻击东吴为关羽报仇之时,魏国侍中刘晔曾献计于曹丕,建议曹丕同时南下进攻孙权,曹丕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看似很可惜,如果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那么东吴两面受敌,很可能就此亡国,三国统一可以提早50年。
让我们推演一下,如果曹丕南下,局势会如何发展?
先看孙权这一方:其实在得知刘备发兵之后,孙权第一时间派人到魏国请求名义上的投降,此举是为了防止魏国趁机南下。如果这一招不管用,魏国依然出兵南下,孙权多半会派人向刘备求和。求和的条件估计有几个:1. 把叛变的糜芳、傅士仁送回蜀国;2. 归还原先关羽镇守的荆州地域;3. 赔偿蜀国的损失。如果不这么做,东吴危矣。
再看刘备这一方:魏国出兵南下,刘备可以选择继续东进,与魏国联手灭掉东吴。如果这么做,蜀国得到的是东吴的西部边界区域,而魏国得到的是东吴政治、经济、人口的核心区域。如此比照,蜀国与魏国的实力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当东吴灭亡后,魏国必然调转枪头进攻蜀国。此时,魏国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汉中,另一路顺着长江逆流而上,两面夹击。以蜀魏两国的实力差距,刘备方面很危险。如果刘备明智的话,即使东吴不求和,刘备也应停止进攻,主动发起商谈要回叛徒与失去的地盘。
因此如果魏国出兵,最终的结局是:蜀吴罢兵,蜀国得到失去的地盘。受益方只有蜀国一家,而魏国白白耗费资源,并不是一步好棋。当然也有可能刘备与孙权都一时脑热,继续打,那么得益的肯定是魏国。假设刘备与孙权脑子坏掉的可能性各有50%,魏国得利概率也只有25%。所以,曹丕不出兵也许是明智的。
曹丕的小心胸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文韬,也继承了曹操的一大缺点:心胸狭小。
第一个例子:
刘备东进,东吴名义上投降魏国的时候,送回了被关羽俘虏的于禁。
于禁的头发胡须全都白了,面容憔悴,见到文帝,哭泣着下拜叩首。文帝以古代晋国荀林父、秦国孟明视(都是败军之将,之后一雪前耻)的故事做比喻安慰他,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要他北到邺城去拜谒曹操的陵墓高陵。文帝事先派人在陵园的屋子里画上关羽得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的壁画。于禁看到这些画,惭愧悔恨,患病而死。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一个皇帝,对待臣下竟然用如此龌龊的手段,挺奇葩的。
第二个例子:
文帝做太子的时候,郭夫人的弟弟犯法,被当时的魏郡西部都尉鲍勋治罪;太子曹丕向鲍勋请求赦免,遭到拒绝,因此对鲍勋心怀忌恨。等到即位做了皇帝。鲍勋又多次直言对谏,更使文帝恨不上加恨。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后来鲍勋犯了小罪,依照律法,只应罚黄金二斤,却被曹丕硬是借机处死了。
不少人认为曹丕是明君,笔者只能说:他也许不是一个昏君,但肯定不是一位明君。
事必躬亲的利与弊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后,任劳任怨,事必躬亲,甚至亲自去校对公文。丞相府主簿杨颙谏言:
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报晓,狗驱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悠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诸葛亮作为蜀国实际上的最高管理者,去做核对公文的细末小事,好的方面可以说他是一位亲自参与到一线工作中的领导者;坏的方面可以说他是一位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的领导者。
一个leader,不介入一线工作,可能会脱离实际情况,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与判断;而介入一线工作太深,既让自己无法集中精力于更重要的事上,又让同伴们失去锻炼成长的空间。
到底要怎么选?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当团队比较小,人员配置还不完整时,深度参与到一线工作,既可以增加团队的生产力,又可以把控具体方向,似乎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团队比较大,人员配置齐全时,安排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把自己的精力抽出来聚焦于战略、业务方向、团队建设等工作上,才是一个leader的正确选择。除非在某一关键环节缺乏可以胜任的人,而急切间又必须快速行动时,leader深度参与一线工作才是必须且重要的。例如,雷军接手小米供应链,马斯克睡在公司和工程团队一起研究如何提升产量,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一言以蔽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介入一线工作的深度。
本篇结束时势力分布如下(图片来源于x度贴吧),此时三国边界已基本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