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殿前的寒竹风松亭楹联(观名胜赏名联玄光寺)(1)

高潭悬日月;

法幢起国魂。

——佚名撰 台湾南投县联

【注释】(1)高潭:即日月潭。因高出海拔760米,故称其为高潭。 (2)法幢:即经幢。我国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底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密经》及《尊胜陀罗尼》为最多。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自唐代永淳以后盛行各地。 (3)国魂:特指崇高的精神,如民族魂。这里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4)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丛山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著名的风景区。水面海拔760米,面积7.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27米。湖中有一小岛,名珠仔山。以岛为界,潭的北部形如日轮,南半部状如弯月,故称日月潭。此潭水清如碧,波平如镜,游人泛舟,可登岛驻足,观赏环湖景色。潭的四周,林木扶苏,翠峰环抱,朝霞暮霭,明月清辉,时或烟雨迷濛,湖山隐约,环境幽谧,风光旖旎,夏季凉适,山腰和湖畔兴建着许多寺庙楼宇,是风景名胜和避暑的胜地。 (5)玄光寺:位于日月潭南岸青龙山畔。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从南京天禧寺劫走的部分玄奘遗骨,于1966年从日本取回后曾安放在该寺(后又移存玄奘寺)。从此,使湖光山色又添一胜。

【鉴赏】台湾是中外闻名的风景和名胜古迹的胜地,法幢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楹联作者通过对日月潭自然景观的形象描绘,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时把象征佛教标志的法幢与中华民族精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肯定了佛教为宏扬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又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激励炎黄子孙为继承历史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自强自力,努力奋斗的作用。

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又是一副寄情抒怀联,它文字虽短,仅仅十个字,但意境高远、开阔,气势豪迈。它借古以抒情,借述史以喻理,全联上下,情景交融,语出自然。上联写景,将日月潭雄伟气势与壮观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形象生动,有如悬在高处的日月一样,令人神往,赞叹不已。作者在这里抓住了日月潭这个重点景观的突出特点,以概全貌,充分显示了对联具有高度的概括、点染景物的内在艺术功用。读后使人心胸为之坦荡开朗,谁能不为自己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河山而骄傲呢?下联借景抒情,用这个代表佛教的重要标志的法幢,隐喻曾存放过唐代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遗骨的玄光寺,表明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让人感到情感真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对我们从名胜古迹中去认识历史,激发人们热爱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伟大祖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内容凝练深厚,文辞隽永绮丽,既是一首优雅的赞美诗,又如一幅绚丽的风景名胜图,而且十分注重修辞用字技巧,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如上联的“高潭悬日月”,“日月”本是指日月潭中的“日潭”和“月潭”,又可泛指天上的“日”“月”。尤其是一个“悬”字,将位于丛山中而又高于海拔760米的日月潭,描摹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确实想象丰富,匠心独具。当然,该联把代表佛教的“法幢”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魂”相比拟,显然是不够恰当的。但这副对联就其写作技巧来讲,称得上是风景名胜联中,绘景抒怀两者兼美而不可多得的佳联。

观音殿前的寒竹风松亭楹联(观名胜赏名联玄光寺)(2)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催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佚名撰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注释】(1)骀荡:舒缓荡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南朝齐谢眺《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刘良注:“骀荡,春光色也。” (2)风籁:风声。宋苏辙《会景亭》诗:“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3)澄鲜:清新。宋朱熹《入瑞严道闲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诗:“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4)共:通“拱”,环抱,拱卫。 (5)夜珠:夜明之珠,亦称“夜光珠”。唐宋之问《晦日昆明池应制》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此处系比喻,指甘棠湖四周灯火点点,似颗颗夜明珠。 (6)甘棠湖烟水亭:在江西九江市中心,湖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湖中筑有长约50米的长堤,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清风徐来,满湖碧波涟漪,景色优美动人。烟水亭立于甘棠湖中,原名浸月亭,初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该亭多次兴废。据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修建此亭时,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名为“烟水亭”。现亭为清末僧人古怀化募修建而成,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畔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鉴赏】本联是一副对仗工整、意境清新的扇对名胜长联。它以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触形象逼真地描绘了烟水亭四周的湖光水色,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巧夺天工的名胜古迹的无限热爱之情。吟哦这副对联,仿佛置身亭中。瞩目亭外,甘棠湖的春情秋景、烟柳月色似乎历历在目,不啻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的享受。

作为一副风景名胜联,本联采用鹤顶格嵌字法,将亭名“烟水”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之首,显得十分贴切。全联围绕“烟”、“水”二字展开,写景状物具有巧夺天工之妙。上联首句“烟柳有情”,系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的最后一句“烟柳断肠处”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入手,传神地描绘烟水亭及其所在的甘棠湖春天的清晨景色:湖畔烟雾缭绕的杨柳含情脉脉地随着春风飘拂,春光明媚,风送笛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唤醒了贪睡的人们,真是好一派令人陶醉的烟柳含情、春光荡漾、晨笛悠扬的早春风光,大有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之魅力。下联首句“水天无际”是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而成。下联刻意摹状烟水亭及其四周的秋夜景色,更是别具神韵:秋日之夜,眺望甘棠湖,清新透彻的秋水茫茫,水天相接,碧波无际;明朗的月色下,闪烁着点点灯火,仿佛无数的夜明珠撒落人间。这迷人的秋夜景色,怎能不叫人赞叹不已。

本联最大的特点是抓住甘棠湖烟水亭这一名胜的特征来做文章。烟水亭春天的清晨风光和秋日的月夜景色别有情趣,各有特色,对联作者即抓住不同时令所具有的特征来绘景状物,并且寄情于景,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感。

这副对联是一副严式扇对长联,上联平起(烟yān)仄收(起qǐ),下联仄起(水shuǐ)平收(来lái),上下联各对应句、对应词的对仗极为工整,尤其是“有情”对“无际”、“春光”对“秋色”、“晨笛”对“夜珠”等,更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

总之,本联撷湖光水色之精英,用隽永绮丽之文辞,以写景为主,以景带情,寄情于景,内容凝炼深厚,格式严谨完备。

观音殿前的寒竹风松亭楹联(观名胜赏名联玄光寺)(3)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早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王珊森撰 安庆大观亭联

【注释】(1)莽乾坤:即莽莽乾坤,意同“苍茫大地”。 (2)铁板铜琶:演奏歌曲时的乐器。宋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士指苏轼。 (3)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是“大江东去”,为人传诵,认为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因将“大江东去”用作《念奴娇》的别称,作词牌用。 (4)好风月不用一钱买:唐李白《襄阳歌》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里是化用。 (5)红树:秋天枫树的枫叶,因霜后叶子呈红的颜色,故称红树。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 (6)安庆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正观门外,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大观亭气势雄壮,俯瞰长江,是江南有名的亭台之一。亭旁还有联盖亭、徐锡麟纪念亭和元代余阙的坟墓。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站在气势雄伟的大现亭,俯瞰涟滚东去的长江,遥看远处的青云红树,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观赏着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呼吸看清新的空气,不觉心潮汹涌,遐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振笔疾书,惜古喻今,写下了这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意境深远的对联。它将大观亭周围的壮丽秋景和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胜景图。它既赞美了大观亭这个名胜景观,缅怀了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崇敬心情。

这副对联既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又是一副抒情联,它采用了“集引”、“藏典”的艺术技巧,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暗寓哲理,一语双关,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如上联的“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是宋俞文豹《吹剑录》文句的化用。它用短短的几句话,将苏轼《赤壁怀古》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壮阔境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由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腾,无止无休的景观,联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因而在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觉之情,慨叹了莽莽乾坤能有几个像苏轼一样饱览江山胜景,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为作者自己能有幸一睹大观亭的壮丽奇观感到兴奋和自豪。下联的“好风月不用一钱买”,是唐李白《襄阳歌》诗句的化用,“红树”是引自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在这里作者描绘了满目青山,一川红叶的奇丽的秋天景色,告诉人们不要辜负这“不用钱买”的“好风月”,要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从西风中送来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给人造就的旖丽风光,但又不是消极的享受,而要象“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珍惜这大好时光,奋发向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种借用典故,集引前人诗词文句组成对联的艺术技巧,使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景物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倍增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心往神驰,陶醉在无边的秋色之中,既联想起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又增加人们的游兴。古人云:吾人读书,于妙词警句,哪怕是抄来的,嵌于文中,合乎情调,也称可观。这副对联正是一副运用得宜,合乎情调的巧对佳联。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典得当,全联上下,人以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使语言高昂、协和、流畅,而且对仗工整文词讲究。如上联的“莽乾坤”对“好风月”,“早安排”对“休辜负”,“铁板铜琶”对“青山红树”,“唱大江东去”对“送爽气西来”,对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早安排”,既突出了苏词纵论古今,横览江山,风格豪放的特点,又揭示了“大江东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下联的“休辜负”,既叫人尽情欣赏、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叫人珍惜大好时光,奋发进取,对全联起了画龙点睛和抒发情感的作用。令人读来,心胸开朗,豪情满怀,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河和“风流人物”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观音殿前的寒竹风松亭楹联(观名胜赏名联玄光寺)(4)

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佚名撰 澳门松山寺联

【注释】(1)松风送抱:松风,梁简文帝诗:“城傍疑复道,树里识松风。”送抱,《南史·张元传》:“充与王俭书曰: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松风送抱是指风从松林间入人的怀抱。 (2)镜海:形容大海水平如镜。 (3)莲峰:美称山峰,秀如芙蓉。 (4)岚影:岚,山林中的雾气。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瀑布沙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岚影,指山林树木在云雾笼照中呈现出的奇异景色。 (5)山雨欲来:唐许浑《丁卯集·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青洲渔唱:青洲,指长满青草的小洲。渔唱,指渔民们互相唱和的歌声。 (7)嫣阁:指佛寺中雕刻华丽的楼阁。这里指松山寺的楼阁。 (8)澳门松山寺:澳门,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暴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光绪十五年(1887年)进行强占。松山寺就在澳门境内。

【鉴赏】澳门地处广东珠江口西侧,面对浩瀚大海,奇绝出峰,是一个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具有沿海特色、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而座落在这里的松山寺更是个山青水绿、松柏连绵、环境幽雅的胜地。对联作者在这里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通过对水平如镜的大海、美如芙蓉的山峰、雕刻华丽的松山寺楼阁的生动描绘,对渔歌互答、钟声和鸣乐境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它采用了互相衬托,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澳门松山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有如一幅瑰丽的图画。上联写的是静,它将山峰,浩海风光与松山寺名胜融为一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边大海象一面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美丽的山峰,葱郁的树木,在云雾的笼罩下,变化莫测,气象万千;海风从松树间扑入怀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荡漾着人的胸怀,给人一种气势壮观而又庄严静穆的感觉,把人带入蓬莱仙境之中。下联写的是动景,描绘的是山雨欲来,游人停步躲雨时的情景,把从长满青草小洲那边传来的优美渔歌和松山寺传出的嘹亮钟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渔歌互答、钟鼓和鸣的动人交响曲,令人读之,心畅神怡,置身瑶台,乐而忘归。这种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对联产生出较高的艺术效果,倍增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运用了“集引”的修辞手法,直接地引用几人几处的话语,集引恰当,使用适宜,加强了对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精炼语言的目的。上联“松风送抱”的“松风”,引自梁简文帝诗,“送抱”引自《南史·张元传》,将海风从松林间吹入怀抱的情景,描绘得更加活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下联的“山雨欲来”,引自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这里虽只引了短短的四个字,却将“山雨欲来”前,那种风起云涌,日色昏暗,风满楼的景状,描摹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让人自然产生出驻足避雨的念头,与下文的“且留脚步”,有不谋而合、水到渠成、异曲同工之妙。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入律,用“松风送抱”对“山雨欲来”,“正荡胸怀”对“且留脚步”,“近看”对“遥听”,“镜海波光”对“青洲渔唱”,“莲峰岚影”对“嫣阁钟声”,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恰到好处。而且文辞优美,用词讲究。上联的“近看”,将松山寺周围的浩海、秀峰、苍松、翠柏,尽收眼底;下联的“遥听”把渔歌、钟声尽入耳中。一个“近”,一个“遥”,相反相成,巧妙结合,互相村托,妙趣横生,起了画龙点睛、连结全联的妙用,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样一副情景交融,幽雅别致,新颖自然的名胜风景联,题在远近闻名的松山寺,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怪乎,题在地处边远的山寺的一副对联尚能传扬中外,并为对联家们所选用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