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

所以人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后来被列入联合国非遗代表行例。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1)

那么,古人的四季,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

古人长期观察太阳,每一周年是如何运动的,

经过长年累月的认证,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

它的变化规律都与太阳相关,

凭借这些观察记录,演变成为“太阳历”。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2)

按照这些规律,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人们依照它进行各种活动,

感觉特别方便,有着指导生活的作用。

太阳历是从夏朝正式开始使用的,

所以,又被称为“夏历”。

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呢?

其实,早在炎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3)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就开始记录太阳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月亮什么时候变圆,什么时候又变缺,

从那时起,就萌芽了时间、空间以及方向的概念。

比如《河图》《洛书》《八卦》等,就是其代表。

后来,人们还立木为竿,发明了“日晷”。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4)

在明确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时,

人们对“天圆地方”的宇宙,也形成了基本的观念。

因此,节气的发明,算起来得有好几千年了。

《尚书·尧典》曾记载“日中”“日永”“宵中”“日短”,

这四组词的意思,其实就是四个节气,

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周礼》也明确提出了冬至、夏至的概念。

《吕氏春秋》则出现了日夜分,即春分、秋分,

还有夏至冬至、立春立秋、雨水小暑等逐一出现,

到了西汉时,这24个节气全都确定到位了。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5)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每六组形成一个季节,逐次排列如下:

春天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6)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即白天和夜晚的时长相等。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来到了。

  雨水:表示降雨开始慢慢变多了。

  惊蛰:表示小虫子们都睡醒了,万物复苏。春天打雷会把动物惊醒。

  清明:表示草木变绿,春回大地。

  谷雨:表示雨水变多,促进谷物的生长。

  小满:表示麦子等正在生长期,颗粒还没饱满。

  芒种:指大麦小麦等有芒的庄稼成熟了,到了收割期。

  小暑大暑:前者表示天气刚开始炎热,后者表示天气最热。

  处暑:表示夏天结束了,天气要变凉快了。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7)

  白露寒露:表示附着在植物等上的雾气,前者凝结成白色、后者凝结为晶莹的露珠。气温开始变低。

  霜降:表示凝结在户外植物等上面的水汽,凝结成颗粒状的白霜,天气越来越凉。

  小雪大雪:表示天气越冷,雪下得就越大。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8)

  小寒大寒:表示天气越来越寒冷。

  古人根据每个节气来安排适合的活动,如: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而阳历呢,人们能否依照它去得知气候宇宙的变迁吗?

能否依照它去安排生产生活等日常活动呢?

估计除了重大节日的提醒,就以上内容对比而言,

阳历,真的无法超越古人独创的太阳历,以及由此而来的24节气。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9)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10)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11)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12)

古人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古人更懂科学独创)(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