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让“制造更聪明”为主题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12月7日在江苏南京开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作为唯一一位领军企业演讲的中国企业代表,分享了海尔在互联网转型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实践:海尔不仅让制造更聪明,更要让制造出来的电器更聪明,能读懂用户的心。

海尔制造平台(让家电更懂你的心)(1)

(图为:海尔互联工厂)

“互联工厂的机器换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张瑞敏说,“机器换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高效率,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高精度。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恰恰是高精度,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因此,互联工厂一定要连用户,产品在生产线上就知道是给谁造的。如果没有连接用户,生产效率再高,产品也没人要,还不如少生产。”

海尔互联工厂让用户从产品创意设计、研发到生产全流程参与,用户还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工厂全流程生产过程;互联工厂整合海尔供应商、物流商等各类资源,共同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工厂是用自动化生产方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张瑞敏说。

海尔互联工厂形成了一个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生态圈,不仅有用户参与创意设计,各类供应商也参与进来。例如,有用户提出彩色面板冰箱需求,但贴上一层彩色纸显得不上档次。河北钢铁集团提出热转印技术方案,将彩色图案直接印在冰箱面板上,其订单资源提高了50%。目前,海尔各类供应商已提供了超过33580个解决方案。

张瑞敏说,互联工厂对用户来说就体现为智慧家庭。海尔将从单一产品引领到方案引领,由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冰箱不再是冰箱,而是一个食品解决方案;洗衣机不再是一台硬件,而是一个健康洗涤解决方案。

“产品将逐步成为网器,可以和用户交互,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用户碎片化需求整合起来,通过人、机、物实时互联,让网器根据个性化需求主动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张瑞敏说,“这其实就是物联网,我们的目标是在家电行业率先引爆物联网。”

互联网转型助海尔动力引擎转换

海尔探索“人单合一”的互联网转型已经11年,这样的转型对海尔意味着什么?“就像是开着一架飞机从悬崖上跳下去,在落地之前要完成动力引擎转换,然后驾驶着这架飞机向新的方向飞去。”张瑞敏说。

2016年上半年,在家电行业整体低迷背景下,青岛海尔是唯一一家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公司,实现收入487.87亿元、归母净利润3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和21.21%。

海尔将“人单合一”模式输出到海外,使被并购的国外家电品牌重焕活力。日本三洋白电业务曾连续8年亏损,被海尔并购8个月后扭亏为盈;2015年4月,海尔并购的新西兰品牌斐雪派克占据澳大利亚滚筒洗衣机市场份额第一,而18个月前,其滚筒洗衣机在澳大利亚市场份额近乎为零。

海尔今年收购了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同样推行“人单合一”模式。今年一至三季度,通用电气家电板块拉动青岛海尔营业收入增长18.8%,三季度则拉动营业收入增幅高达50.1%。

2015年,哈佛商学院卡普兰等学者专门到海尔调研写作了《海尔:与用户零距离》的教学案例,成为哈佛课堂上首个互联网企业模式案例,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案例。

“过去我们一直在学习日本、美国企业管理模式,追赶欧美制造业。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智能制造转型,借助于管理模式创新,我们可以换道超车,赶超欧美制造业。”张瑞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