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诗篇,也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文人轶事。

在诗歌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引用他人诗句的形式,此所谓用典的一种。古典诗词当中,很多情感的表达都用意象来指代,而且这种意象和情感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关系,后人在想表达这种情感的时候都没有直接说这种情感,而是用情感相配合的意象来说明,赋予了诗歌独特的审美韵味。

苏轼诗词中最美的一句(这首唐词真美我拿来用了)(1)

但对于大多数古诗来说,最多也不过是用其中的一句或者两句诗词,进而扩充自己的诗词意象和意境表达。但是有一首宋词,将这种扩充到了极致。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一首宋词就是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渔父》,看上去是苏轼的作品,但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得出我们最熟悉的一首唐词的原貌,那就是张志和的《渔歌子》。

苏轼诗词中最美的一句(这首唐词真美我拿来用了)(2)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然后拿这两首诗词加以对比,就会发现,苏轼把张志和的这首诗词一个字都没有变动,甚至连顺序都维持原样,只不过扩充了15个字。

分别是相片当中的“散花洲外片帆微”,以及下片当中的“自庇一身”和“相随到处”。

苏轼诗词中最美的一句(这首唐词真美我拿来用了)(3)

如果说要评选最任性的引用典故的唐诗宋词,苏轼的这一首诗词一定榜上有名。显然此时的苏轼已经超越了一般程度上的写诗作词,而是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最大程度地显现出自身的文学才华。

一句话,写诗作词就像是玩儿。

不过即便如此,相片当中的“散花洲外片帆微”,这七个字读起来还是很美的。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散花洲是一个地名,散花洲的江上看到片片白帆,和第一句当中的飞鸟白鹭相得益彰。构成了青山绿水当中白颜色的色彩之美。

苏轼诗词中最美的一句(这首唐词真美我拿来用了)(4)

下片当中的扩充就像是添加的形容词一般。写这个渔夫“相随到处”的“青箬笠”。与斗笠相伴的是绿蓑衣,更加细致地刻画了渔夫的形象,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渔夫的惬意生活。

抓住一首唐词,加上15个字就成就绝世名篇,苏轼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