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是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在熬煮腊八粥。其实,不管是腊八粥,还是平时吃的大米粥、小米粥、南瓜粥,一碗下去总能让胃里暖暖的,全身都熨帖起来。

形容有很多人都喜欢腊八粥的成语(热点过了腊八就是年)(1)

“粥”这个字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有人可能会纳闷:它中间有个“米”,这很好理解,两边为什么有“弓”啊?咱们捋一捋它的字形流变过程,就会恍然大悟。它的金文非常形象:一个三条腿的锅,里面煮着米。到了篆文里,这个锅写成了“鬲”,两边增加了两道腾腾上升的热气。后来,省略掉“鬲”,只剩下米和热气,就变成了现在的“粥”字。

一锅煮得软烂的米,冒着热腾腾的水蒸气,所以说“粥”这个字充满了温度,让人一看就暖心暖胃。

中国人很喜欢喝粥,每年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从宋代开始,就有寺院僧众在腊八当天设粥供佛的记载。而供奉的粥便是现代腊八粥的原型——七宝五味粥。这种粥与现在大多数地方流行的甜味腊八粥不同,是用奶、菌菇、核桃仁、百合等熬出来的咸味粥。后来这种习俗流传至民间,百姓在腊八当天,用杂粮豆果熬制腊八粥,敬献神明,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而到了清末民初,食腊八粥的习俗早已不再局限于腊八节,而是成为北方人日常所吃的八宝粥。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正如老舍先生所言,尽管被叫作“八宝粥”,但通常熬制腊八粥的食材可不止八样,用到的粮食种类也不固定。常见的谷物就有大米、小米、糜子、糯米、薏仁米、紫米、高粱、大麦、小麦、荞麦、燕麦等。

形容有很多人都喜欢腊八粥的成语(热点过了腊八就是年)(2)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粥的记忆,古人关于粥的故事还演变出不少成语。

有个成语叫“断齑(jī)画粥”,“断”表示切断,“齑”指的是酱菜或腌菜之类。“断齑”就是切咸菜,那“画粥”又是什么意思呢?粥难道还可以画?其实这说的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贫困无依,带着他改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给他改名朱说(yuè)。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离开家,到外面求学。为了省钱,他寄住在一个庙里,住宿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吃饭怎么办?他也没钱买什么好吃的,就煮粥喝,煮一锅喝不完,第二天隔夜粥都凝固了,他就拿刀切成四块,早晨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吃的时候切点儿咸菜,就是一天的饭。他这么吃了三年,刻苦攻读,后来终于学有所成。咱们现在用“断齑画粥”形容家境贫苦而勤奋好学。

还有个成语叫“僧多粥少”,古代的和尚因为不吃荤腥,经常是喝粥度日的,如果和尚多,粥太少,就不够分了。所以人们用“僧多粥少”比喻需要东西的人多而供分配的东西少,供不应求。

形容有很多人都喜欢腊八粥的成语(热点过了腊八就是年)(3)

图源:视觉中国

据说文学家曹雪芹晚年住在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穷困潦倒,没钱吃饭,经常一家子喝粥。朋友形容他的生活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这样饥寒交迫的境况下写出了《红楼梦》前80回。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初年的名将李勣(jì)。他原名叫徐世勣,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就是这样一个大将,对待兄弟姐妹却十分友爱。他已经贵为宰相了,在姐姐生病时,非要自己亲自煮粥给姐姐喝,火苗把他胡子都烧了。姐姐于心不忍,劝他说:“家里有这么多仆人,你何苦为难自己呢?”他说:“哪里是缺人煮粥呢。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给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后来人们就用“煮粥焚须”比喻兄弟姐妹之间十分友爱。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英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