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1)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2)

几年前,在平乐大发码头附近还停着不少船,随时准备运货去广东。蒋伟华摄

到过平乐的人,都见过桂江上那走成一线,或停成一片的大小船舶,这些船舶曾在桂江上漂游了近千年的历史。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船家人世居江河,以船为家,以运输和捕鱼为生,漂泊不定,一艘几十甚至几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祖辈依赖的家。

由于鲜少与岸上人家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船家人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随着时间的变迁、陆路交通的发达,船家人陆续洗脚上岸,曾经的船家文化也成为了记忆。

而平乐的船家婚礼、桂江船歌、平乐水上油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独特的文化呈现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增色不少。

桂江船家的起源

据平乐桂江船家黄氏宗谱记载,宋朝初年兵荒马乱,黄家始祖黄冬进与丁、郑、马姓四人,一同从老家广东南海县“珠玑巷”逃到桂林林桂县东乡的马山崴府。后因嵩王征战世乱,又逃到苗洞洲(今永福茅村)。

黄冬进在这里育有二子,长子早年迁到恭城的白羊江背岭土名潭黄瑶河以捕鱼为生,后又从恭城迁到平乐的桂江,以捕鱼和水上运输为生。

若干年后,黄家老二的三个儿子分散到荔浦、阳朔、修仁三个地方,分别在荔江、漓江、茶江以捕鱼为生。三条江在昭州(现平乐县城)汇合后被称为桂江,这里河水变得丰盈,江面变得更加宽阔,自然也成为船家泊船聚集之地。从此,黄家人成了彻头彻尾的桂江“水上人家”。

他们在桂江水系撑船、捕鱼,繁衍生息,历经千年之久。由于历代的招婿上门成亲,这个家族姓氏变得繁杂,人数已近一万,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情习俗的族群。

独特的桂江船家话和船家忌讳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3)

在过去,由于船家人与岸上人很少有来往。在长期封闭状态中生活的船家人,由于经常出航,受到沿江各地语言的影响,久而久之慢慢融合杂糅,形成了自家独特的语言——— 船家话。

船家话里,把爸爸叫做“艾巴”(音,下同),妈妈则是“艾甲”,奶奶是“嗡来”,姐姐是“甲甲”,妹妹是“老墨”,叫哥哥为“坝坝”,叫舅舅为“芒粗”。船家人吃饭说成“切饭”,喝酒是“话酒”,喝茶是“切磋”。由于桂林曾经是广西的省会城市,因而船家人称上桂林为“上省”。如今的船家话还是把上桂林说成“上省”。

船家人有很多的忌讳。据船家人说,在船只出航时,他们最忌讳的字眼是翻、沉、破、散等。不仅限于这些字,就是连这些字的谐音字也不能讲。他们认为说这些字对行船不吉利。“翻”字意味着翻船,“破”字意味着船触礁破损,“沉”字意味着船沉江底,“散”字意味着船触礁散架。若在行船中天气突变,这种自然现象岸上人有的会说“翻风了”,可船上人不这么说,他们是说“转风了”,或干脆就说“风来了”。船舶桅杆上风帆的“帆”字读音与“翻”相同,故船上人不叫“风帆”,而叫“风篷”。新船造好下水时,船家人不准叫“下水”,而叫“起水”。由于“桑”与“丧”同音,故船家人禁用桑木造船,哪怕是丁点配件都不行。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4)

《平乐艌船人》glwfn 摄

船舶远航时,船家人忌讳多嘴多舌,他们不允许任何人问及船舶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船在途中,任何人也不能说船到某个地方了(如“船到长滩了、船到阳朔了”等)。船家人认为,若讲出船舶所到的位置,就暴露了船舶的去向,让江河中的鬼神知道后会寻踪而来,兴风作浪,于行船不利。

还有那些“不吉利”的动作,他们更是忌讳。如一日三餐吃饭用的锅、碗、瓢、盆以及供奉神灵的鱼,一概都不允许翻转。

曾经艰辛的船家生活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5)

《桂江船民》步行者Y 摄

80岁的黄玉群老人是桂林市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船家婚礼)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如今平乐县为数不多的老船家人。早就上岸,住在平乐县城临江的老房子里,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桂江,江上偶尔漂过的一艘小渔船似乎也承载着她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12岁就开始撑船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黄玉群老人头脑清晰、声音洪亮。“艰辛”是她对多年船家生活最简洁和直接的总结。她回忆,自己的爷爷辈就开始在船上生活了,而一条不大的船往往居住着一家几代,没有房间可言,哪里能睡睡哪里。

她回忆说,因为母亲去世得早,12岁时她就作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操持家务,还要拉船。当时自家的船约7吨,主要在梧州和平乐之间来往。从平乐到梧州是顺水,两天即可到达,卸下平乐的特产后为了多赚钱,往往会拉满一船的生活用品回平乐。从梧州到平乐逆流而上需要十多天,除了自家的劳力,还必须请艄公、舵婆和纤夫。

艄公往返一趟梧州可得3担谷子,纤夫和舵婆相对来说待遇要低一些。因为掌舵这个行当比较轻松,一般都是请女性来掌舵,这样船主可以节约一些人工费用。船上除了艄公和舵婆是固定的外,纤夫都是临时聘请的。为了省钱,船家之间往往会互相帮忙,每逢拉纤的时候,几户船家会联合起来依次将每家的船拉上去。这样一来节约了不少拉纤的钱。

大量的体力劳动让辛苦的船上人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爱吃扣肉,用各种美味的肉食来补充体力,用油茶来驱寒提神等。

后来黄玉群上岸居住了,在解放后还有幸读了几个月的书。她在航运公司开办的小学工作了20年,如今开着一个小卖部。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6)

船家人的孩子对“大姐”情有独钟,即使不坐在上面,也会情不自禁去跟“大姐”玩耍。记者蒋伟华摄

“看看我们这里的‘大姐’。”记者曾采访过一户船上人家,他们拿出当地渔民制作的一个形似背篓的竹制品工具,高约一米,主体是一根竹筒,下面有一个脚板式的竹块,竹块边上插着一圈竹片,用结实的绳子箍着。

“为什么叫‘大姐’?”记者有些好奇。

船家解释,船上的夫妻时常需要合力撑船,无暇照顾孩子。这时,做母亲的会先将孩子喂饱,然后用背带将孩子绑好放在竹制品工具里。孩子屁股坐在那块“脚板”上,双手抱住竹筒。整个竹制装置随着船的摇动而晃动,孩子就像在摇篮里一样,很快睡着了。这个船家人安置孩子的工具,久而久之被亲切地称为“大姐”。几乎每个船家的孩子都是在“大姐”的特别“照顾”下长大的。

至今船家还保留着这种原始工具,有的船家则根据需要将这种原始的“大姐”进行了改良。

丰富多彩的桂江船歌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7)

“上滩了,众位兄弟的汗水同滩流,收起缆绳上岸了。”

“你有情我有意,你的鸳鸯枕头我垫得,你的花花被窝我盖得,你的父母我喊得。”

“青菜下锅问大嫂,盆子量米问家婆。”……

对于船家人来说,艰辛的劳作之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哼唱船歌了。说起船歌,黄玉群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阿咿、阿咿”地唱了起来。船歌抑扬顿挫、悠扬绵长,让人似乎置身小舟上。船歌的唱词既不是桂林话,也非平乐话,更不是普通话,而是糅合了平乐及梧州等当年沿河各地的词汇音素。通过黄玉群的翻译,我们才懂得歌词唱的是什么。

平乐桂江船家人世世代代在江面上漂流,在长年的生产劳动中,行船的酸甜苦辣成了船家人自娱自乐的吟唱素材。在秀丽的江面上顺水漂流时,他们看着从眼前划过的山山岭岭心情愉悦,触景生情,信口吟唱;船上急滩,拉着纤绳艰难前行,他们便喘着粗气齐声喊着协力语,艰难而行。经过近千年的演化,那些劳动号子和吟唱素材便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水上船歌,又称桂江船歌。没有经过任何音乐修饰,也没有曲谱记载,船民一代代口口相传,唱到了现在。

桂江船歌有独特的唱腔分类,一般分为劳动、婚丧、柔情、幽默四类。劳动歌分喊镝歌(“喊镝歌”又称“号子歌”,为桂江船家话,意为用力撑船时喊的号子)、打渔歌、喊风歌、行船歌、闲散歌(指不好归类,调子散、内容杂、句式短的歌谣)等。其中喊镝歌又有船上滩时的喊镝和船在平静水面的喊镝两种。船歌的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齐唱等。行腔固定、四二拍节奏,均为小调式音阶旋律,或低沉浑厚或委婉缠绵,或欢快喜庆或风趣活泼,有其独特的韵味。词句可长可短,除有一小部分唱腔有固定的唱词外,大部分唱词都是吟唱者即兴而作,以叙事为主。歌中的衬词以“哎、呀、咿、嘞、嗨、耶”为主。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8)

桂江船歌展现了桂江水上群体的生活情感,显示出桂江船民原始的美和艺术创造力,是不可多得的桂江船家文化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珍品。新中国成立后,船上人家与岸上人家有了广泛的接触,船家人渐渐懂得了说普通话。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开始改用普通话演唱船歌。如今,在平乐会用船家话唱船歌的人已屈指可数。

2008年,桂江水上船歌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颇具特色的船家婚俗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9)

桂江上的船家婚礼模仿秀,成为桂江上的一道风景。(资料照片)

船家人跟岸上人一样,非常重视婚嫁大事。

如今60多岁的黄良丰16岁开始在船上工作,直至退休。他说上世纪50年代船家开始整合并成立了合作社(公司),后来又进行了多次改制,最多的时候整个公司有4000多人。除了运输、打鱼,公司还陆续开办了多个工厂企业,他是在其中一个工厂的厂长任上退休的。新中国成立后,船家人陆续上岸,他们开始在岸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真正的船家婚礼越来越难见到了,他在小的时候目睹并参加了不少传统的船家婚礼。

他说,传统的船家婚姻比较讲究。男女双方必须是船家儿女,先通过媒婆拿到双方的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合过了,八字对上了,还得了解对方一段时间。各方面条件都合适了,才看日子准备婚礼。

到了谈婚论嫁时,男方必须要向女方家里送上一次大礼和一次小礼。过小礼时,男方要备上两瓶酒、两包面、两只鸡、两块猪肉,送到女方家船上。若女方家庭接受了男方送去的这份聘礼,就意味着女方家已接受了这个未来的女婿。过大礼是在双方结婚前3到6个月的时候,男方备好120斤米、120斤酒、120斤猪肉和120元钱,送到女方船上。若女方接受了,就表示同意办理这桩婚事了。女方家也会备上木箱、被褥及母亲亲自缝制的船家衣服当嫁妆。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10)

在桂江船家婚礼进行过程中,会出现几个大场面。先是埠头所有船家的船会全部拢在一起,作为客人们的来往通道,也是摆酒宴的场地。所有的船篷上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新郎在婚礼的前一天早上,在平乐三江口的令公庙沙洲上搭毡布篷,并到令公庙祭拜令公,场面花俏另类。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会对着亲朋好友唱出嫁歌,歌词都是自编,对象不同,倾诉的内容也不同。新娘对着父母吟唱感谢养育之恩和惜别之情的歌曲时,忧伤缠绵、委婉动听,场面格外感人。

这样的歌唱直到男方迎亲的宾朋到来为止。新郎家中则要唱新郎歌。在事先装扮好的船上,新郎及其客人按辈分依次坐好,舅爷最大先唱,然后亲朋好友按辈分轮着唱或对唱。这就是等待新娘到来时的“坐花堂”活动。这个场景显得欢快喜庆,又不乏幽默风趣。

船家婚礼招待贵宾的大餐也非常讲究,必须有白斩鸡、玻璃扣等,当中一定不能少了鱼。而客人在吃鱼时绝对不能将鱼翻过来。

桂江船家婚礼是水上人家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代表着船家独特的族类文化。2010年,桂江船家婚礼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真正的船家已从江上消失,船和跟行船相关的各种技能也只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工具和手段。船家人迁居岸上,过上了稳定的幸福生活。从偶尔在江上划过的小舟及老人们哼唱的船歌里,我们还能约略感受旧时船家的生活情形。

80岁的黄玉群和一群姐妹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用歌喉讲述当年的船家生活,她的演唱斩获了不少赛事的奖项。60多岁的黄良丰和老伙伴们也在积极地配合相关部门整理挖掘船家文化,希望这独特的千年江河文化能被后来者认识。

桂林平乐最好的县城(桂林平乐看)(11)

《悠闲船家人》mqd 摄

平乐相关部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建起了展览馆,展示曾经的桂江船家文化。而平乐妈祖节、桂江船歌、平乐水上油茶为“广西桂林平乐妈祖文化旅游节”“广西桂林平乐十八酿美食节”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素材。《桂江船歌》被编排到节目中,唱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听。“平乐水上油茶”在平乐县城形成了一个产业,仅在县城就有30余家油茶店,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来源:桂林日报 (蒋伟华) 陶彩忠 苏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