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经历(读书苏轼为何年仅37岁就自称是)(1)

《宋词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2》

黄鸣、王力丁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25 位词人,68 个故事,100 首传世佳作,勾勒出宋朝300多年的历史风貌。本书内容扫描到宋词更隐蔽的角落和空间——“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外号最多的张先、“词红人不红”的李之仪、怀才不遇的苏舜钦、“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这一个个历经千百年而历久弥新的词人形象,能启发我们的文思,壮大我们的胸怀,开阔我们的眼界——原来这人世间,还曾有这么一些有趣的灵魂存在过。每一首隽永美妙的词作背后,都是一个精彩万分的故事。

年仅37岁的“老夫”苏轼

在遭受贬谪之前,苏轼也有一段颇为自在的生活。在担任密州太守时,他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记叙一次打猎的盛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对这首词非常满意,甚至在给友人写信时,还颇为得意地炫耀:“我近来常填小词,虽然和柳七的风格不太一样,但也自成一家。之前出城打了一次猎,不仅满载而归,还写了这首词,让一群精壮小伙子伴着鼓角声唱出来,可壮观啦!”

不怪苏轼爱炫耀,这首融合了他亲身经历的词,确实写得音声慷慨、气象恢弘。而在他这首词之前,似乎还没有人把如此阳刚的气质融入词中,苏轼的初次尝试,便非同凡响。

苏轼少年经历(读书苏轼为何年仅37岁就自称是)(2)

苏轼写这首词时37岁,词中自称“老夫”,原因可能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关。当时朝廷中的斗争正激烈,东坡自请外任,离开了政治纷争,小日子倒是过得挺美的,而心态上也很悠闲,符合“老夫”的心境,所以,他年纪轻轻就自称老夫,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苏轼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在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凄惶了没多少日子,就又变得逍遥自在起来,自己烹饪、自己酿酒,四处找朋友游玩,把苦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词前面,苏轼还写了条小序记述这首词的创作由来,大致意思是说,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又不巧没了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还怡然自得,“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坦荡自然,既表现出苏轼旷达的胸襟,也寄寓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而,有人把这首词和苏轼同一时期的一首《浣溪沙》放在一起一比较,却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这首《浣溪沙》也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在词的小序里面,苏轼写道:“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原来,苏轼上次去沙湖是买地的,地买没买到不知道,人却因此生病了。

有人脑子一转,你苏轼之前不是下雨不打伞,一路“吟啸且徐行”,结果怎么样,是不是淋出感冒来了?

单看这两首词的小序,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有人觉得这样的推论过于武断,便仔细翻了翻苏轼的其他作品,果然找到了其中的漏洞。原来,根据苏轼写给陈季常的信中记载,苏轼此行沙湖,遇到了一位姓庞的医生,于是请他为自己看病。看的是什么病呢?是手臂肿痛。苏轼在庞医生家住了好几天,医生给他扎了扎针,苏轼的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这件事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单庞二医》里也提了一嘴,在这两处苏轼自己的记载里,可没说自己得感冒的事儿。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想明白,苏轼虽然豪放任性,但也是很懂养生之道的,绝不可能淋雨把自己淋出病来。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是好事,但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能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

作者:黄鸣、王力丁

编辑:袁琭璐

,